APP下载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05-30赵志浩

新经济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业

赵志浩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步入到深化改革阶段,经济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逐步推进,加速我国经济转型成为可能。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均衡以及产业研发投资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使得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改变,当前经济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将极大促进我国产业转移和升级、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以期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一带一路”产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指导。

关键词:产业 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 新常态 一带一路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值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给我们带来沉重和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压力。当前我国经济总体面临经济下行,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部分行业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工业污染等制约因素。现在我国的产业发展规模“很大”,但是实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依然有很大差距。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以“市场导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新一届政府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步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战略阶段。“稳增长”就是要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水平;“调结构”就是要在新常态引领下实现经济增长由原来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促改革”就是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创新管理。加之,当前政府提出构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抓住“一路一带”战略机遇深化改革,以创新为驱动,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不同区域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研究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路一带”沿线地区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

二、我国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65年来,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初步工业化和80年代以来的加速工业化两个阶段,当前正走到一个必须实现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涨和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中国大陆工业发展所依赖的比较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工业经济亟需通过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1、产能过剩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产能过剩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在20世纪末和2005年前后都曾经出现这个问题。而且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越发凸显。

同资本主义国家产能过剩相比,我国产能过剩虽然与市场自身供求关系的变化有关,但是更多的是与落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机制有关。目前,我国出现的这次产能过剩大约始于2011年,此次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更加严重。首先,涉及的行业增多,由原来的钢铁、水泥等扩展到造船、机械等;而且在一些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光伏、多晶硅等也出现了类似的产能过剩。在这里,我们通过PPI指数来衡量产能过剩情况。

图一 我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1993—2015年)

数据来源:凤凰财经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我国PPI指数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进入到2012年后连续40个月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虽然影响之一指标体系的因数很多,但是不但反映出我国工业存在着产能过剩、市场企业存在高库存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状况。

其次,相比以往的产能过剩依靠经济复苏来解决的可能性变小。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制于国际经济不景气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大,而且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到工业化后期,步入到由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一个转变。因此,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周期性的产能过剩不仅不能通过经济的复苏来解决,甚至会转变为绝对的产能过剩。

最后,我国这一次产能过剩迫切要求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进行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而且如果旧的产能过剩得不到消化,就会产生新的产能过剩。而且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与不再仅仅与产业升级相关,还与我国政府治理体制相关。

2、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经济发展不仅面临产能过剩的制约还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制约。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结构的调整,持续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实现(Kuznets,2006)。我国初期的工业化是通过要素驱动战略实现的,是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大国;工业化后期,我们必须以创新引领实现产业升级,使我国成为工业强国。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实力不强、服务业规模不大,“即所谓的‘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此外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需求结构(内需不足)、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等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产业升级,提升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提升第三产业比例。例如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目前我国依然面临经济结构减速和产业效率失衡问题,因此我国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但是创新任重道远,而且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3、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倒到今天大约30年,其中又以1992年将建立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标志。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真实反映了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发展为不仅要解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问题,而且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政策实施问题。当然,“30年的时间不可能实现体制改革的全部目标,而且,一些最深层、最根本的体制问题还没有的得到解决。”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中价格机制是否发挥作用等。要想使企业自发进入和选择符合要素禀赋的产业和技术,该经济的价格体系就必须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而只有将竞争性的市场才能做到这一点。

4、区域产业基础建设不均衡

从地理区域上看,我国国土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性,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阶梯型、不均衡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种产业所占的比例、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基础设施最为完善,中部次之,西部稍显落后。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西部的能源地位使得西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理论上说,也应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经济的禀赋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影响每个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收益”。

三、对策建议

(一)用科技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从国际产业发展的经验看,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力。而且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时候有一个经济学上所说的“后发优势”,或“后来者优势”。而当前我国不仅要加大科技创新投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转化率。技术创新需要集体行动,至少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行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以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而产业的升级需要一个内在的协调机制,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升企业资本投资的回报。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者应对奉献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引领技术创新,弥补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成本。

(二)借助新丝绸之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要素禀赋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积累,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因此,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也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每一种产业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来促进它的运行和交易。”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新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而在这一改善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还需要与企业的积极协调。

(三)依托大数据创新商业模式

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互联网新技术相融合,发挥“互联网+”对产业升级的作用。“针对企业创新投资难、群众创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入发展;建立市区政府部门横向互通及纵向一体的信息共享机制等。”同时政府应该维护好互联网等新兴市场的竞争性。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大多是通过好的商业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因此,政府需要保持互联网市场的自由进入,构建互联网单寡头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

(四)创新市场监管形式,拓宽市场监管范围。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市场创新和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同时盘活存量资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市场巨大,单一依靠政府难以有效监督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引导创新市场监管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新的市场监管形式,从而拓宽市场监管范围。同时政府应该积极通过税收激励、拓宽融资渠道和外汇获取渠道,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型的产业发展政策。

(五)通过政府规制建立严格的生态指标体系

十八大以后,新一届政府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生态文明,不仅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还致力于提供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学者研究发现现实中“可持续发展”与“以污染换增长”两种发展模式并存,这说明工业企业从“以污染换增长”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阻力和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发挥鼓励与引导作用。未来中国产业发展必须走“新型化”的发展道路,发挥自身优势,走经济增长、科技创新、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史东辉.产业组织学[M].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

[4]肖兴志.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新进展与文献评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升级的理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 2014.(9).P51.

[9]贺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 2014.(9).

[10]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 2014.(10). P5-P19.

[11]金碚.中國工业改革开放30年[J]中国工业经济. 2008.(05)P51-P13.

[12]张艳磊.“可持续发展”还是“以污染换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15.(02).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业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