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2015-05-30李健
李健
【摘要】所谓校本德育课程是在国家教育方针及地方教育要求的指导与规定下,由学校老师结合本校的环境因素、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制的课程,与传统课程设计相比,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即从开发到实施再到最后评价的自主性。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其形成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德育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63-01
校本课程是学校和老师按照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的指导原则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实现对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二次加工与创造,使其与学生特点、学校教学特点更加相符,其主要目的是开发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校本德育课程的原则
构建校本德育课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在实际教育环境中,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生成性课程,这类课程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虽然其具有非预期性,但是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是课程实践性质及创新取向的直接体现,对实现课程目标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校本德育课程而言,其虽然具有生成性特质,但是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必须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基本框架。其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构建校本德育課程要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适时引导,将个性化的创新、特立独行的探索发扬光大,课程既要包括共性的学习内容,又有个性化的指导内容。最后,单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根据年级、单项内容的特点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但是更要基于不同的角度、多个切入点将多元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单一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使得课程体系更加“立体”。
二、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一)建设生活德育课程
将品德教育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其在生活中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自身的品德行为,因此建设生活化的德育课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即规则层面与问题层面。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尽量避免盲目性、随意性的误区,不能在缺乏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学校、老师的主观意识任意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开设稳定的项目内容,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稳定的课程体系。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其德育更多的是规则化的道德教育,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建设符合公德及私德的课程内容,需要注意,课程内容仅限于规则层面,无需上升到原则层面或是理想层面。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程中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将其实践体验内化为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稳固的道德行为。问题层面的道德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每个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将现实中的道德教育现象作为问题层面的德育课程,可以大大提高校本德育课程的生动性、鲜活性。
(二)加强学科渗透的开发
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将学科知识通过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好的体现出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学科渗透,将学科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不仅接受知识,还通过潜移默化吸纳更多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其中美育是实施道德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德良教育中有意识的将德育工作融入少儿美术活动中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美术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美的事物,进一步创造美的形象,使其在情感上、思想上获得美的熏陶,对其思想品德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习美术的学生对艺术的敏感度更高,对于美学文化更加热爱,并且学习美术的孩子更有耐心,也更易坚持,由此可见,美学教育对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模式
首先要突出发展性评价。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与习惯养成,学生的发展是动态性的、发展性的,相应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也要突出发展性原则,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情况、形成的体验与感悟等进行重点评价,将其个人的情感取向、思维品质、德性品质的变化与发展作为侧重点,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其道德意识,提升其道德素质。其次,侧重多个评价维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校本课程的形式主要包括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其最大的教育价值在于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课程评价也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点,不能一味的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层面,科学、有效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思想与精神的变化情况。最后,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针对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其评价主体不能局限于老师,而是要将学生、家长、社区、学校管理人员等均作为评价主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以便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老师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学生间互评的目的则是互相指正对方的优点与不足,与其他同学互相取长补短。
三、结语
总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学校构建德育特色的重要措施,更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突破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老师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体现出其践行性、活动生成性及生活实际性,密切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丰富德育内容,从而实现构建德育教育新模式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美华,徐春河,葛平兰. 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2]林一刚.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刍论[J].课程·教材·教法,2014(3)
[3]杜红芳. 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4(7)
[4]上海市番禹中学.构建德育校本课程发展学校德育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5]喻轲,周秀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中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