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与现实:中职课改的价值取向析义

2015-05-30许译心沈亚强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课程改革中职

许译心 沈亚强

[摘要]普职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新一轮中职课程改革的背景,从剖析现行中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价值取向出发,理性分析了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途径。本研究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对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中职  课程改革  价值取向  理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017-04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实现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机制改革,又要彰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的外部结构建设,因此,普职融通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普职融通是中等阶段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就是在普职融通的基础上对中职课程进行的“大换血”。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方案遵循普职融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范围小到课程细节大至培养目标,但是,如何处理好课程改革其本身的“价值取向”与“具体实施”的关系、权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天平,仍是广大学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新一轮中职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际教育普职融通的趋势内移。国际上普职融通是发展中等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普职融通的提法。从空间逻辑上分析,普职融通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第一,普职融通要求将分离的普通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有机整合,即横向上的融通;第二,普职融通要求建立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即纵向上的融通;第三,普职融通不仅涉及办学机构之间的整合与沟通,还要实现课程、办学目标的相互衔接,即深度上的融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达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普职融通就是以实现“全人”的教育为目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纠结于“升学”与“就业”两者的无谓之争,促成融通的深度性与持久性。①

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国家教育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断调整状态,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从内而外的生存困境:社会传统观念的桎梏、教育投入在区域和各级教育中的失衡以及高校扩招制度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分流走班制、弹性学制、学分银行制等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普职融通也成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强调“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就是对普职融通理念的深度贯彻。

2.人力资源强国政策的战略推动。“教育的目的和部分内容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②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辉煌,还是90年代末的发展瓶颈期,中职的课程改革都直接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为应对德国“工业4.0”等战略,2015年初国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强国梦,就要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谓高素质,既指技能等级证书之高,也指技术技能创新发展等综合素质之高,③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的培养更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新一轮中职课程改革正是为培养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后备军而开展的。

3.传统中职课程改革的缺陷凸显。自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就未停止,“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中职价值取向的应有之义。传统的中职课程改革通过压缩文化基础课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来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然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却以纵向结构的知识教学为主,坚持“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可见,以往的中職课程改革奉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看重培养学生的单项就业能力,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养成。从广义的教育学角度来说,专业化并不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加强人文教育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宗旨。随着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拥有单项职业技能、再就业能力差的劳动者已经不能被劳动力市场所吸收。因此,新一轮以普职融通为目的、开发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现行中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解构

依据对目前中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调查可以发现,不管从宏观、中观抑或微观层次分析,推进普职融通有很多现实的阻碍因素:

1.教育理念上的分野:能力本位与知识本位的分离。“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针对“学科本位”的弊端提出的,它强调改变学科本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但又不排斥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即针对实际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地选择知识。④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科系统知识的价值放在第一位,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处于附属地位,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应有的关注。强调学科导向,虽然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的系统性发展,但也不能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实践性的操作课程是掌握技能的有效办法。⑤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不是知识,而是职业。学生要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活动中积累或获得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在公众的潜意识里,实践性课程已然被看作知识性课程的附属。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职业教育课程中,并没有将能力本位和知识本位恰当地融通在教育目的中。

2.课程目标上的偏差:工作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博弈。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交融整合,关键还在于如何实现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与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的融合贯通。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能否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关键,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⑥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采取绝对的工作本位模式,但在课程的教授上却有严重的普教化现象。有的学校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适当地加大专业理论课的深度;亦有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纯理论公式推导、过深的理论阐述或过细的结构分析的情况;再者就是理论知识的比例普遍偏高,且存在基础理论难度较高的倾向。知识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的分离还体现在“正三角”的课程结构设置上:一方面,这种课程排列顺序因过于集中反而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会因为理论与实践之间间隔时间偏长而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现有的课程做不到工作本位与学科本位的适当交替,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不能处理好企业与学校的关系。所谓项目课程和工作本位课程,也基本脱胎于学科本位的课程。

3.对职业教育服务周期的认识狭隘:忽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从本质上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实现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即身心和生涯两方面的“共同可持续”。但是,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学术教育,其教育目的普遍过于关注学生短期成就的实现,而忽视了教育在学生成长以及其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根据中科院的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概括为三大特征,即发展度、协调度以及持续度。⑦中职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职业能力的发展空间不足,忽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意识以及如何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培养。第二,课程突出强调升学本位,忽视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教学规律的协调配合。注重教学质量本身没有错,但质量不能与升学率或初次就业率画等号。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设置相应课程,是中职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第三,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再就业的能力差,在培养职业发展的持续度方面缺乏对应课程。

三、中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与智力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在生源与规模,教学质量与办学条件,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内部评价与社会认同等几个方面的一致性。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有成效,必须从内涵上关注中职自身地位和职能定义的精确化,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外延上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校企一体化有效教学机制,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纵向上体现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培养,实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1.对中职的地位与职能定义的精确化——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是普通高中之外的“差生专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分离的教育体系中,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公平是很难实现的,在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一直被视为“精英教育”之准备教育,而中职这种“断头教育”反而被贴上“差生专属”的标签。在融通的体系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在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试点先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事关人才培养的大事,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等职业学校对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制订的方案表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该只是教育类别上的区分,而非层次上的不同,应从中等教育开始建立学术性和技术性“平行并平等”的教育体系。这可以确保中职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下实现校企一体化教学机制——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教师自身内涵的发展,也包括外部机制的建设。企业、行业与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行良性互动,以此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主动性。⑨在此过程中,职教师资就成为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开展、落到实处、产生时效的关键所在。随着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中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各方面内涵的自我提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外部机制的建设与配合。根据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相关要求,通过政府政策的有利引导,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培养“企业师傅+学校教师”技能兼备的合格双师。中职课程改革关注教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进程也必将加快。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政府和学校加强领导、培训同时跟进并改革考核制度”,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发展。2014年12月,浙江省教科院对首批省级课改试点学校校长和试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从2015年起,根据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扩大培训面,充实培训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当地中职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各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被列入省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绩效评价内容,同时研究建立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专项评估制度。方案从职教师资的内涵和外延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充分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3.实现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確指出,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应是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终身化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注重教育各个阶段的衔接配合,更强调不同教育类型的融通,职业教育应该融通于普通教育,贯穿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再者,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的个性发展,要在人生和工作的不同阶段自始至终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教育观形成和定向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简单粗糙地以普职分化来明确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方向显然过于武断,教育结构的不完善不能成为学生受教育选择权缺失的借口。普职融通有助于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建立良好的机制,使学生在两种类型的教育之间自由选择和转换。方案提出,要强化选择性,建立学生多次选择的机制;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充分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四、对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途径的理性分析

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还应是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生源的重要来源。因此,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成为中职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此,本文从就业升学、文化课和校本课程以及现代学徒制等几个概念的相关性出发,对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措施进行了理性分析。

1.就业导向与升学需求在课程上的统筹。姜大源在《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中提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降低青年就业的门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因此,“为了工作、公民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而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和“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是国际上对发展职业教育共同认可的目标。⑩促进学生从学校社会到工作社会的顺利过渡,是解决就业和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为工作而学习”,强调职业教育培养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就业的职业通用能力,因此,“就业导向”和“升学需求”从根本上说是不矛盾的。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中等教育阶段普职融通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普职融合的教育体系(生涯与技术教育)就面向两类学生:一类是主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类是主要接受学术教育的学生。为此,美国的综合高中通过灵活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方案力求在这一方面加以完善,要求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建立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同时要求创新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意图通过大小班结合、长短学期结合等方式灵活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例如,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最新课程改革方案就突破了“正三角”的课程设置误区,从高一开始,通过长短学期结合的形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充分融合,体现了“学而时习之”的理念。然而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这样一种改革式创新能否真正有效地兼顾升学和就业,抑或使两者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实现平衡?姜大源亦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博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并存,就业与升学的兼顾,必须结合国情分析,结合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文化传统,去寻求平衡,确定支点。”因此,升学与就业之争不仅仅是一个课程改革能解决的问题。

2.文化基础课地位和功能的重新定位。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文化课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扮演服务者的角色,重在专业理论课教学。在兼顾就业和升学的课程改革进程中,中职教育除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外,还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准备教育”来大力发展,因此,要重新审视文化课的地位和功能。在中职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习年限的限制,学生的文化课根基并不牢靠,再加上文化课要兼顾专业理论的基础教育任务,所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方案强调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该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而文化课的教学应主要体现在“核心课程模块”中的专业必修模块中,强调“应用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从目前金华市相关中职的课程改革方案可以看出,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方案中着重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对文化课的改革与实施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而浙江商贸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与法规等课程放入必修課程内,实现了文化课兼顾职业道德的培养。

3.通过校本课程体现学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不是知识,而是职业。方案提出要“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建立“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之所以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目的就是确保专业理论教学和核心技能培养的中心地位。校本课程应体现在“自选课程模块中”。到目前为止,金华市各中专已经出台适应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方案,其中,《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自选课程模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认定程序,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学识特长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不断充实和更新学校的校本课程;浙江商贸学校也提出,要开发电商校本特色课程、创设职业体验环境,依托义务国际小商品市场的本地优势,结合“义乌购”网络购物平台,开发富有商贸特色的电子商务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当然,方案仍有欠缺,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初稿)》中并未体现,东阳市技术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也仅提出增加通识课程,未体现具体的课程。

4.课程结构中现代学徒制理念的充分贯彻。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也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应充分考虑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有效集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稳定性。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方案提出,要建设“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其中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的具体方案中都提出实行“长短学期制”,以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机制的充分实施。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和浙江商贸学校的方案更落实到具体专业的具体课程;东阳市技术学校和九峰职业学校的方案虽然涉及具体专业,但只提出综合实训安排在具体学年或学期进行。另外,尽管大多中职学校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但这里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学校如何与企业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合作模式,以保证课程改革方案不流于形式而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在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下,中国的教育发展已进入以“创新人才”为主体的第三次战略转型阶段。可见,中职课程改革仍需要不断探索,以求在全方位的教育创新体系中扮演应有的角色。

[注释]

①许译心,沈亚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5(10):8.

②汪刘生.教育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6.

③楼世洲,薛孟开.人力资源强国目标下教育发展的三次传略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5(5):4.

④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⑤陈良,李明,朱承.试论知识本位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20):12.

⑥蒋国平.高职教育如何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迈进[J].教育与职业,2010(1):58.

⑦肖兆飞.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构建及培养思考[J].职教论坛,2013(11):7.

⑧黄尧.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3.

⑨杨成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的反思于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21.

⑩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75.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课程改革中职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