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四法
2015-05-30蒯平华刘卫国
蒯平华 刘卫国
【摘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思维、技能、情境和应用训练,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亲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方法
数学及其发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那么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走进课堂,使他们主动地实践、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
一、 思维“生活化”
思维“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 由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这样设计:学校准备在假期把班级课桌凳更新,经过市场调查了解,一张单人课桌35元,一个凳子12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全班50名同学的课桌凳全部更换需多少元钱?学生列出如下算式:(35 + 12) × 50,35 × 50 + 12 × 50.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虽然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一样,即(35 + 12) × 50 = 35 × 50 + 12 × 50. 这样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有关概念、法则,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 、技能“生活化”
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如一年级的“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球的认识”教学,可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玩一玩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
又如角的概念教学,教师可先询问:“你们见过角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各种物体中的角,“什么叫角呢?”“请小朋友根据手上的实物形状,画一个角.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实物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看见的各种各样的角,从而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
三、情境“生活化”
情境的创设,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国传统的教育,深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把教育的目标定为“传授人类千百年来实践所形成的稳固的知识”,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五个环节,有着太多的“教师中心”色彩. 实践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
在“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按课本中已有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实践体验以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游戏活动. 如进行猜测、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准备好的黄豆中称出1千克,让学生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看谁用的方法好?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①用台秤称一称,先称出10克黄豆,数出有几粒,再推测出1千克黄豆的总粒数. ②用小杯子量一量,看一看1小杯约有几粒(取整十数),再量出共有几杯,最后推测出1千克黄豆的总粒数. ③在纸上铺一铺,把黄豆在纸上铺开,先看看10粒(或几十粒)黄豆占纸面的位置有多大,再以此作为一份,估计出共有几份,最后推测出1千克黄豆的总粒数.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推测出2千克、5千克黄豆的总粒数. 这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情境的数学问题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应用“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的目标之一.
学习“比和比例”后,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最后,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倒下来量,还有人提议量升旗的绳子,再除以2.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顶上有一部分,怎么办?教师适时取来一根米尺,笔直插在旗杆边. 这时正阳光灿烂,在旗杆影子的边上马上出现了米尺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0.45米. 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尺长与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米尺的长度与它影长的比.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 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课余还继续测量了学校附近楼房的高度等.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处处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真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