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发生机制浅析

2015-05-30陈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4期

陈鹏

【摘要】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了解了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还远远不够,充分了解个体价值观的发生机制、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发生机制,把握两种不同性质价值观的转化与影响机制,对于我们进行价值观培育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发生机制 个体价值观 学校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59-02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单纯的实践行为,而是通过对教师个体观念的理性分析,选择有效的途径破解阻碍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对教师个体观念的分析与改进,有助于个体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转换。

一、学校内成员个体价值观的发生机制

(一)教师个体需要是教师个体价值观发生的前提

个体需要是反映个体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内部的某种要求、意向、愿望等,是个体的各种活动的源泉,是形成个体价值观的客观前提。[1]

教师个体的需要,虽然有其个性特点,但由于教师隶属于学校内,所以伴随着教师的成长,逐渐发生教师对学校需要的内化。“群体需要个体化”实际地、潜在地在学校中发生着作用。

“所谓群体需要个体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主体把自己的需要不断渗透给它所辖的个体主体,推动群体需要内化为个体需要的一部分或基础的过程。” [2]一方面,学校主体通过舆论、宣传等手段,不断将学校的目标和规范灌输给个体,以推动教师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个体具有从众心理、功利心理等,因而在学校生活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学校需要靠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学校的要求与目标。

(二)实践活动是教师个体价值观发生的物质基础

实践活动是个体需要产生、发展和得以满足的基础。[3]学校教师成员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其不断创造价值、享用价值的生命过程与经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成员个体才能与学校内其他团队、个人产生种种关系,才能实际地创造和享用着一定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并在处理和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和价值取向中反映出自己特有的价值倾向。因此,“人的价值观念绝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是在人的价值活动中形成,并对这种价值活动反应的结果” [4]。并且,在这個过程中,被他人或者社会认可了的价值体验也将成为个体的新观念,并固定下来。

如此,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给教师个体以任务,使其在某种特定的活动中,产生趋向、靠近或是一致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观。

(三)利益需求是教师个体价值观发生的动机

个体需要的满足是要通过个体最终获得一定的利益来实现的。因此,只有深入到利益层面才能深刻理解学校成员个体价值活动的动机和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5]

利益是个体价值活动追求的目标,与个体需要一致,利益也是有层级、有区别的,有的人追求物质利益,有的人追求精神利益。个体的需要是内在的,而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利益却是从外部得到的。[6]如果个体虽然有各种需要,又在价值活动中创造了价值,但始终得不到正当的、必要的利益,自身的需要无法满足,那么,该个体的工作就会失去动力。[7]相反,当其创造活动实现了价值,并得到了预期的需求,则起继续创造价值的动力会日益增强。另外,当创造了价值,并且得了“奖赏”,但这种奖赏与其期盼不相符,则同样难以调动其工作动力。比如,有的人需求物质奖励,但得到了精神奖励,而其他人却得到了物质奖励;或者期盼地位、荣誉奖励,却只得到了物质奖励,而物质奖励并非其需求,则都将无法成为其践行学校价值观,激发其工作的动机。

从以上分析看,学校在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绝对不可忽视学校部门(或团队)、成员个体的利益需求。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或者在学校重大变革上,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利益观”来教育与引导,通过激励、奖赏等途径,做好教师个体心理上的逐步认同。否则,核心价值观难以推进,而且即使核心价值观基本确立,在重大变革中由于个体的不适应,非但变革难以进行,而且已经确立的核心价值观也将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是被摧毁。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发生机制

(一)教师群体需要和集体意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发生的前提

学校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发生的客观前提。但是学校目标又是由教师个体需要转化而来的,要经过“个体需要群体化”的过程。所谓“个体需要群体化”,是指群体内的一定个体以自己的需要渗透和影响其他个体和整个群体的需要,引导推动其他个体或群体的需要发生改变。[8]

就学校这一群体而言,只要某个体需要(校长的核心理念)被社会群体(教师群体)中相当数量的其他个体加以肯定,这种“个体需要”马上就会在他们中引起“共鸣”,进而得以快速地强化和扩大。这种“个体需要” (校长的核心理念)就极有可能上升为学校教师群体的需要。这个过程中,首先,校长根据办学目标与方向,科学合理的制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其次,教师个体对校长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在与自身需要与利益中的比较重进行权衡;再次,反馈权衡结果于学校;最后,校长根据反馈信息,强化或修改学校核心价值观,即代表学校的方向、目标的理念表达,然后再把新的价值观输出,开始新一轮运作。这正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产生的过程。

群体价值观发生的另一个前提则是集体意识。[9]集体意识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就是指教师个体对学校的认同与热爱,也就是其主人翁的归属强度。学校对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需要的满足度、人际关系的和谐度、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工作年限、年龄大小、个人爱好、学校活动的参与度等等,都会影响学校全体教师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

因此,若要使学校核心价值观不断地强化和完善,一方面必须培养学校成员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强化学校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实践活动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发生的物质基础

当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师个体面临相同或相近的客观条件,则其产生的需要具有同一性的概率就高,那么群体需要的形成则更为自然。而且教师们的共同实践活动,恰恰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个体需要的变化,并为其共同需求创造了条件。教师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共同享受价值,也共同创造价值,并再享受实践后共同创造的价值,这个过程中,自然而言地在这些教师个体间产生了相对稳定的价值体验、价值观念。共同实践活动越频繁,这种共同的价值体验与价值认同就越快形成,并越快稳定,进而形成一定群体的价值观。

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可以通过各类大型实践活动来完成,在职业学校中,可以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新校建设、专业调研、培训、课题研究等各种团队式活动,潜移默化地宣传、传播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三)利益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发生的动机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发生也有其特定的动机,这一动机就是利益——学校的共同利益。但学校的共同利益无法与教师个人利益相脱节。如果学校所追求的利益与从事工作的教师个体的利益获得相一致,则学校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被认同,并逐渐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形成学校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相反,则不易接受,无法内化,也就难以形成稳定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实际上就是学校在发展的每一项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处理好学校利益和教师个人利益的关系。这种利益,并非单纯是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荣誉、声望等。而且,对荣誉与声望这些精神利益有追求的教师个体,往往是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对骨干力量的利益观的教育与合理给予,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学校成员的个体价值观向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转化机制

(一)教师个体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差异与冲突

学校核心价值观与教师个体价值观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学校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便营造出一种氛围,影响并制约教师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但教师个体价值观并不一定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所接受,并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呈现个性差异。个性价值观相对活跃、易于改变,而学校核心价值观则带有强大的稳定性,难以实现变革。

教师个体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之间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教师个体与学校集体间不同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个体与学校的价值观反应着各自在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利益的要求,这些要求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学校核心价值的观培育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个人价值观的控制管理。这种控制管理是软性的教育与宣传,不能通过强制的方式进行。

(二)学校成员的个体价值觀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与转化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学校中大多数个体对该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而个体价值观也只有在学校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下,才可能具体地形成与发展。所以,两种价值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师个体价值观与学校价值观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教师个体价值观可内化为学校价值观。当学校价值观为教师个体所认同和接受时,就会被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榜样或英雄人物的价值观往往会泛化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些学校优秀的代表在学校发展中的突出表现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对全体成员进行宣传普及、灌输教育,使之逐渐为全体成员所接受的,成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8.

[2]肖意贞.谈个体需要向社会群体需要的转化[J].攀登,2002,(2):59.

[3]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0.

[4]许斗斗.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作用的可能与现实[J].哲学原理,2002,(5):54.

[5]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1.

[6]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1.

[7]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1.

[8]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2.

[9]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