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媒体环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2015-05-30赵巧双
赵巧双
摘要:以“微博”“微信”作为微媒体的典型代表共同创设了新的“微媒体环境”,它的产生不仅改变着大学生获得信息、沟通交流等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媒体特有的优势,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模式,实现教育双方的有效互动,营造并提升具有创新性的“微环境”文化。
关键词:微媒体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
“微媒体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因其特有的易交流、快传播的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创新产生互动。
一、“微媒体环境”的内涵及特点
(一)“微媒体环境”的内涵
“微媒体环境”是指通过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数学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以此来实现信息交流共享的交互环境。微媒体环境,使海量化的信息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以即时化的传播速度传递给受众,使其更真切地感受微媒体环境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共享。
(二)“微媒体环境”的特点
1.“微媒体环境”中的信息包罗万象
微媒体操作简单易行,无需专业技术支持,便可使人们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创造者。众多单独的创作个体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同时汇聚更多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一同参与,信息因此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微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摒除了传统媒体单调划一的宣传写作模式,而是通过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多重运用,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
2.“微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发布便捷即时
微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是自发传播,不需要通过指定的发布渠道。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没有版权、形式的障碍,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等多个平台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使信息即时更新、传播迅速。当有公共性事件或热点性事件发生时,消息会即时发布并更新,人们也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3.“微媒体环境”使得信息自由交互
在微媒体环境下,只要交流双方在线,就可以通过微媒体实现实时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信息分享、意见表达,而且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交流,人们会更加真实地表达个人想法。通过构建信息宣传推广平台,可以实现信息从小群体,到大集体甚至大众化的传播,从而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将使用者变成共同参与者,共同影响着交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话题讨论,方便快捷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效地进行网络信息交换,实现信息自由交互。
二、“微媒体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思考
(一)“微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利用微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选取学习组织者所提供的相关素材,并且通过形象生动的情景渲染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视觉与听觉二者共享愉悦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
2.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性
微媒体环境所具备的自身优势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微媒体的开放性也让大学生更加敢于借助微媒体这样一个平台表露自身的真实想法,这也利于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最新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微媒体环境的独特性,与学生开展更为平等的交流,开展有突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学生们传播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引导大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影响,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性。
(二)“微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增加了走进思想误区的可能性
在微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将产生大量的信息,不免有一些腐朽思想、消极价值观念夹杂其中,这使得思想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为此受到冲击。某些发布者会将个人主观意识潜移默化地植入所发布的信息中,这种个人意识一旦与主流的思想政治相背离,与客观实际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可能无法正确辨别、盲目追随,从而走进思想误区。
2.增多了对教育内容权威的挑战
在微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产生与传播更加开放、自由,大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渠道多种多样,但其更多依靠的是自我管制,又由于对信息源的控制与过滤不严格、监管能力弱,对非主流的思想政治观念的传播没有强制力的干预与遏制机制,造成了一些背离主流思想政治的观念肆意传播。若被其误导,将会直接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
三、“微媒体环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路径选择
(一)构建“微平台”,增强师生联系
建立以微媒体为载体,便于有效联接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通式交流平台,促动大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和沟通。如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依托学校内丰富多彩的新闻资源,设置不同类别的基础版块,开设及时分享或转发功能。通过推出個性化订制服务,进而能够精准、快速地为同学们推送多元化信息,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冗杂的困扰,使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力求成为校园师生群体的掌上信息终端。
(二)开展“微活动”增强生校互动
校园内开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活动,由以往单一枯燥的传教方式改为参与其中的有趣互动,吸引大学生的深度交流与沟通,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实现实践体验、情感沟通、自我教育的全方位教育模式。采用青年学生热衷并积极参与的微媒体形式、微交流形式,开展“微宣讲”“微视频”“微互助”“微公益”等系列活动,使青年学生在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微联系”实现家校沟通
大学生教育由于交通和通讯的局限、家长忽略与学校的联系、大学生设法阻挠家长同学校的联系、学校同家长联系困难等原因,很难实现家校共同配合教育。建立家校“微联系”,及时发布学校管理的最新教育方向,方便家长第一时间把握学校实时动态,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辅助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家校联合互动,共同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合力提高成效。
“微媒体环境”对学校、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虽在机遇背后伴随着种种挑战,但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积极更新并改进教育模式,在微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让日愈成熟的微媒体环境,为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宽广的辅助平台,真正实现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思想道路上的正确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23-27.
[2]邱燕.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1-212.
[3]苏白茹.微媒体构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70-171.
[4]郭红明,王永灿.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3,(6):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