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5-30郑秀凤
郑秀凤
【摘 要】 素质教育核心目标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本文旨在总结、分析作者的素质教育实践和探索,从树立创新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来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创新是21世纪突出的根本的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还是人的主体性的突出标志,是人的高层次发展的必然。我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中,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核心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树立创新教学观念
(一)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不自觉地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运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同时教师的这种创新精神又将感染学生,促其创新意识的养成。因而,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意识精神,掌握创新方法,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二)优化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他们可以通过预习,初步领悟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上,设计为5项内容:分别为预习交流、小结知识重难点、尝试练习、归纳总结、提高练习。通过这样的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说课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营造创新氛围
(一)优化师生关系。优化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学生融为一体,理解学生的感情,跟上学生的思路,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大家经常交流、共同合作,解学生之愁,排学生之忧,喜恕哀乐尽在其中。课堂上,不以师道尊严来威慑学生,而是充分尊重他们,特别是对与已不同、与众不同的学生更应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关系,同时也要鼓励學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鼓励学生大胆地争论和尝试等等,对其中有价值的、有创意的,要给予一定的赞赏。
(二)营造质疑问难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开端和有效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要课堂上,要确立科学的学生主体观和课堂开放观,积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其中学到知识,发展思维,增强求知欲望,锻炼培养创造能力。
(三)恰当运用课堂评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很关注教师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恰当的评价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拥有自信,感到“我能行“。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表现的创造性思维要及时给予赞赏和保护。即使是个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要讽刺,要积极引导,使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心、创造力。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夸奖,多一些宽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建立起自信,才能鼓舞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开放式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内容的开放、空间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等。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先让学生用硬纸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再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拼后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图形各部分相当开三角形的什么,怎样推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生热烈地讨论,在活动中就得出了用“a”表示底边,“h”表示高,“s”表示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1/2ah”。这就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定了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要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乘法口诀时,在学生学会了“每行种4棵树,种2行有8棵树”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如果只有7棵树,每行种4棵,种2行又该怎样种?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明明4乘以2得8,怎么能4乘以2得7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想到“一树两用”,仅有7棵树也能实现“每行种4棵,种2行”的要求。
(二)巧设矛盾,激发求知欲望。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不断地进取。
(三)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如百分率与利息计算,长度、面积、容积的测量等,大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这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数学思维,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通过找规律,促进学生重实践。通过数学规律形成的教学,使学生重视实践,学会观察、分析、概括。例如,教学论文小数的性质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通过比较0.5米、0.50米、0.500米的长短,以及观察这些小数的变化情况,找出规律,概括出小数性质。
(五)加强操作,提高应用技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学习平等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知识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平等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圆形转动的平稳性等,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特性,让学生分组讨论,举出例子,并探讨怎样来运用这些特性,服务于生活,解决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创新技能。
(六)巧用多种教学手段。大量地运用谈话式、讨论式,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教具的合理运用,对于一些难点的突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圆面积公式指导,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再拼成一个长方形,进一步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借助多媒体技术,逐步演示平均分成不同份数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教学角的度量时,让学生采用硬纸条、图钉做成一个角,拉动一条边,观察后让学生谈谈看法,从而揭示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更明确。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国物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