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生活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015-05-30陈春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

陈春香

【摘 要】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动手探索素养;注重生活化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生活化情境;问题生活化;生活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们知道数学是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谈谈对数学生活化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现实生活本身犹如一个数学的天然大宝藏,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在教学中融入这些生活内容,就能使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减少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紧密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在教学“认识更大的数”一课时,对于小学生如何在他们头脑里建立起对数的感性认识?老师把握住生活中家家都有的大米粒数的生活情境,课前老师让学生回家数家里大米粒,从1数到1000,并猜一猜10000粒大米究竟有多少。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数数的方法,请10位带来1000粒大米的学生把大米粒倒到一个杯子里,写上“一万”的记号。让学生感受一万有多大,同时理解了“万”与“千”之间的进率是10,继续推理出“十万”、“百万”、“千万”、“亿”之间的进率,从而使学生对较大的数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感。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有效把握学生十几分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于课堂中,课堂效果就尤为显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时,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动画的教学情境:在一片大森林里,白兔妈妈和小白兔提着小篮正在采蘑菇。他们哼着优美的歌曲,踏着轻快的步子,别提有多高兴了!(白兔妈妈采15个蘑菇,小白兔采7个蘑菇)老师相机引导: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她们在大森林里做什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白兔妈妈采蘑菇多,小白兔采蘑菇少)画面上活泼可爱的兔子形象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他们向往的童话世界。为接下来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铺垫坚实的基础。

又比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老师充分挖掘农村小孩子日常作游戏的素材:香燃尽后剩下的木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一根一根的数,有的甚至是二根二根地数,五根五根地数,使学生对20以内数清晰的认识;再利用橡皮筋把十根小棒捆在一起,来认识整十数,“有几捆就是几十”,由于有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学得更有兴趣,记得更加牢固,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过程中,突破了学生认识“满十作一捆”的学习重点,也为以后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了铺垫。

尽管小学生年龄小,但在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积累一些常识和经验,正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和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动手探索素养

问题是学生学习探索的原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价值的探究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问题情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你用什么办法得到呢?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后交流,小组1:可以用一个圆柱形胡萝卜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形,称出圆锥形胡萝卜的质量和削下来的胡萝卜碎片的质量,再进行比较。小组2:将削成的圆锥形胡萝卜浸入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计算出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再和圆柱的体积比一比,看看是几分之几。小组3:找一个空心圆锥和空心圆柱,将空心圆锥装满水,再倒进空心圆柱,看需要几次。小组4:可以把空心圆柱装满细沙,再倒进空心圆锥,看需要几次倒完。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了学生动手探究的有效性,为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自主体验。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老师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考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①剪一剪。利用课前准备时间,用彩色卡纸剪一张长方形贺年卡。②围一围。如果给长方形贺年卡镶花边。从老师提供的三种长度不同的彩带中,选择哪种长度的彩带最合适?③议一议。要确定彩带的长度,要研究哪些数学问题,要收集哪些数据?在上述过程中,老师较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出对长方形周长的有效探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熟悉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经验,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形成具体而鲜明的原型。在人教社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时,老师出示实物(3个盘子和7颗豆子),把7颗豆子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可以怎样分呢?学生通过动手体验再现生活情境:先在每个盘子里分别放进1颗豆子,还有4颗豆子,每个盘子又可以再分1颗豆子,现在每个盘子就有2颗豆子(商是2,也可以直接往每个盘子放2颗豆子),剩下1颗豆子不能分了,那个分剩下来不够再分的豆子数就是“余数”,盘子时试着放豆子的过程就是“试商”。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化的知识形成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而且很快找到了算式运算中的规律,在头脑里已经初步建构了“除法就是分豆子”的数学模型,不仅能说出“除数乘商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还能有把握地说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注重生活化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通过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了“生活中的数”后,结合自己的学校的学籍号,让学生给一年级新生编一个号码。如果设定最后一位数字表示性别,1为男生,2为女生,期中200503321表示“2005年入学的三班的学号为32的同学,该同学是男生”。那么请理解其规则后,尝试说明200304072表示的是哪位同学?同时用上面的规则尝试为“2008年入学的四班的学号为05的女生”编一个学号。学生在学规则的基础上,通过用规则编号码,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米的认识”一课时,不少学生常在填上合适的单位的题目中出现“一枝铅笔15米”之类的错误。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玩手拉手游戏,15位学生分别用报数的方法“1米、2米、3米……15米”,学生在自己参与到生活化的情境中,深刻的认识到15米的长度,有效加深了感性经验。

又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实践应用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三个粗细不同的圆柱形物体。(1)分别估计它们的体积。(2)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它们的体积。(3)比较估计值与计算值,哪一种圆柱体的体积你容易估计错?通过让学生估计和测量计算,让学生比较估计值和计算值,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巩固所学知识。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壓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与态度。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效而灵活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于数学内涵的提高、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
高中政治课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的策略分析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创设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现
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助推高中政治教学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嵌入生活化情境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探析
多措并举,推进英语口语教学
构建生活化情境,提高培智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