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练习的合理设置
2015-05-30吕佳佳
吕佳佳
古往今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是先哲用来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至理箴言。然而,当“学海”变异为遥无际涯的“题海”时,学生身处其中却逐渐失去了目标,在他们眼里何处是岸,也许是一个永远的问号。尤其是在减负增效,大力实施课改,积极倡导愉快学习的今天,人们已达成共识,“题海”战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习题设置原则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据此,笔者认为数学练习应注重学生能力与技巧的培养与提高,并在原有水平上能有所创新与发展,进而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其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决非简单的机械演练。因为没有目标指向的习题练习,既是无意义的,也是无益的。数学练习固然要做,只不过并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质”精。对于习题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针对性原则 根据本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不搞“一刀切”。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面向所有学生;而选做题则可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去完成,其余学生以自愿为主。这样,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及学困生“吃得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适度性原则 作业内容要结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难度适中,即不提高又不过于简单。否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讲,练习起不到多大的提高效果,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讲,也许根本就无法解决,根本谈不上巩固。长此以往,还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典型性原则 所选题要具有代表性和层次性,特别是针对难点所进行训练更要体现这一原则。教師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涉及更多的题型,每种题型要求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完成,更要注重其解法与技巧,即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效性原则 习题的布置,必然会获得一定成效,这些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对学生来说,及时了解作业的结果,可以很快得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地、恰当地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是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设计习题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情况,要从学生的练习中,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反思习题教学
解决问题并不是习题设置的最终目的。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此教诲用于数学解题学习中,能让学生受益无穷。任何一种学习行为,要想获得理想的提高,“反思”不可缺失,习题教学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不应只是如何去解题,更应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解题后的反思当作为完成习题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新课程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从一维的“知识与技能”到三维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注重学生单纯解题能力提高,还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以知识为本位,还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是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习题所起到的作用也勿庸置疑。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点点滴滴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及语言能力,最终构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
结束语
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由此可见,未来人们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俗语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题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有裨益;用得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打个比方,学数学离不开习题,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但鱼儿要游得欢,必须是清水、活水,一潭污水或死水同样不利于鱼儿的生存。学习数学亦是如此。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阜康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