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2015-05-30张永英
张永英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笔者结合学校的办学实践,谈谈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思考与做法。
结合实际开设特色课程
“经典诵读”和“乒乓球”课为必修校本课程 学校近年来一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典诵读”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必修校本课程之一。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也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体育项目。开设乒乓球校本课,既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体现,也是落实“终身体育”文化内涵的展现。为此,学校也将“乒乓球”定为必修校本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系列课程为选修校本课程 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校紧扣“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发了《经典诵读》《中华饮食文化》《民族服饰》《走近对联》《走进歇后语》《乒乓球》《民族舞蹈》《民间游戏》《剪纸》等系列选修校本课程。
建设富有人文底蕴的特色校园
制作文化走廊,增强育人效应 学校走廊的各个楼梯、楼道内都悬挂着由教师书写的出自历代古诗文以及《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分为四个主题:一楼“礼”字篇,二楼“信”字篇,三楼“孝”字篇,四楼“仁”字篇。走进教学楼就使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经典文化气息。
开设校园广播,创设育人氛围 学校在课间操时间播诵《弟子规》,让学生听着琅琅上口的经典名句,随着明快的节奏有序地走上操场集合整队;中午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播诵饮食文化、对联知识、歇后语故事等,使整个校园都显得非常和谐。
添置活动器材,创造育人环境 为了有效落实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多副乒乓球台案及球拍、棋类、篮球、羽毛球拍等活动器材,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
重视课程管理的基本环节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教导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班级参加选修课人数的统计工作;教研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和备课,并承担课题研究。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外派教师参加国学教育和艺术类教学的培训;二是网络研修让教师掌握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让教师在不断学习中获取专业知识,使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
撰写校本课程资源册 课题实施初期,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整理资源册,并多次组织教师讨论修订后,印刷发放到指导教师手中,为顺利实施课程奠定了基础。
确保时间、场地、教师三落实 学校各班每周开设校本课两节,一节为必修课,一节为选修课程。具体安排是:经典古诗文诵读每周一节,每天下午大课间诵读15分钟,由语文教师任指导教师,以达到使学生“读经典修道德、诵美文做君子”的目的。乒乓球课程每周一节,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三节活动,四年级至六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三节活动,由体育教师和数学教师任指导教师。选修课程一至三年级每周四下午第三节活动,四年级至六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三节活动,学校安排特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同时对各班、各活动组的活动场地做了明确规定,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序实施。
重视评价 第一,教师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学校每月对教师评价一次。评价项目主要为教学计划、实施校本教学活动的过程、校本课授课记录、师生参加竞赛活动的情况等。学校根据教师工作量化指标算出积分,纳入教师月评价中。第二,学生评价。指导教师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以激励性评价方式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根据学生每周的参与程度、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给予相应的评价,并评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成效凸显
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自从开展“校本课程样板校” 建设以来,学校的校风、班风都发生了新变化。学生的爱好广泛了,课间活动丰富了,校园内、楼道内相互谦让的场面多了。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研究能力,丰富了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在全国第三届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中,学校教师9人次获奖,同时,学校喜获优秀组织奖。在2014年的第四届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中,学校又有14名教师获奖,学校再次获优秀组织奖。
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 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拓宽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艺术展示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表现优秀的学生。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