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探索
2015-05-30杨家丽
杨家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财政体制从公众财政到现代财政的改革,社会民众才政府的要求随之增加,纳税人不仅关注财政透明度,而且要求对国家的财政支出做出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价。而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提高财政透明度和财政资金使用具有促进作用。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存在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本文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多元化主体、客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必要性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质就是政府资金投入与支出效果的比较,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一是该不该办?(目标);二是花多少钱办?(预算);三是是否值得?(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也称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政府和财政部门依据“花钱买效果”理念和评价程序,借助于绩效指标工具,对公共支出的业绩、效果进行评议和估价的制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公共管理制度,而非突击措施或临时行为,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多元评估主体
不同的层次和地位的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要求和关注点不同,而且所评价的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是必要的。
(一)多元评估主体的合理性——控制误差的手段
1、绩效信息来源多样性。多元评估主体所涉及的职位多样,多接触和可获得的信息就不会局限于单方面,因此多元评估主体的绩效信息来源具有多样性。
2、绩效信息全面性。绩效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给信息的全面性创造良好的条件。
3、多样化随机误差趋于零。多元化评估主体把个人的主观判断导致影响评价结果的误差降到最低。
4、共同参与,可接受强。多元评估主体不仅有自我的评价,上级评价、同级评价、下级评价还包括外部专家和社会公共评价,消除了一方控制结果的不足,评价结果更有可接受性。
(二)多元评估主体的局限性——误差产生的来源
1、信息不对称。虽然评估主体具有多元化,但是每个主体能够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受到限制,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2、需求不对称。评估主体所关注的指标具有不一致性,每个主体所需求的数据也具有多样性,从而引起需求的不对称。
3、政治因素和价值偏好。
构建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社会公共参与平台,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为了更好的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该机构应该涵盖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专业的中介机构,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评价角度出发对财政的支出项目进行评价。另外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的评价结果,在保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力。社会公众的参与增加了绩效评价的活力,从而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赖度。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客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财政支出项目、单位财政支出、部门财政支出和财政支出综合的绩效评价。其中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对义务教育专项支出、科技信息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等;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义务教育支出、司法单位支出绩效评价等;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行政、教育、公安、公共卫生等部门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是对省级及其以下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这四者评价客体是一个层层递进、逐级包容的关系,单位负责的支出管理、部门负责单位的支出管理并对项目支出管理有最终管理权。对财政支出项目、单位财政支出、部门财政支出和财政支出综合的绩效评价主体体现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全面的过程。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成绩存在于组织外部。企业的成绩是使顾客满意;医院的成绩是使患者满意;学校的成绩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在将来用于实践。”一个组织的绩效是由组织的外部决定的,即由组织的服务对象——用户来评价。绩效评价是推动财政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首先,绩效评价是实现绩效预算的前提。财政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绩效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为绩效预算的实施创造条件。再者,绩效评价实现了预算目标与预算效果的有机结合。财政支出的评价问题,对政府来说,是应该做的事情,政府应该知道钱拨出去收到什么效果。然后,绩效评价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评价后才知道支出和效益是否对等,才能更好的调整资金的走向。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内在要求。
政府拨款不是为了养人,否则,政府就变成了“养老院”。政府花钱是为了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治安、教育服务等)。拨款的目的是“花钱买服务”,而不是“花钱养人、养机构”。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钱,出于对人民、对政府负责, 财政部门必须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强化了政府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建设责任政府,特别是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问责制”。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以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中“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打小报告的”毛病。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财政支出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框架法、文献研究法、成功度评价法和德尔菲法。而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公众满意度测评法、平衡计分卡法、标杆管理法和多目标树图模型。
定性评价方法是在现有调查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现象运用归纳、演绎、矛盾分析、比较等方法,以判断事物性质为目的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财政支出基于社会目标,资金的支出和过程有些难以量化。定性方法可以通过更深入和更易感知的挖掘去发现资金支出的内在状况。定性评价方法包括抽样确定、数据搜集和分析、质量控制和报告撰写等环节。
定量评价方法是直接可以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评价内容、反应评价接过的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涉及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其中共性指标是适用所有部门的概括性指标;个性指标是根据评价对象不同特点设定的指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是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确定指标体系框架,即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分为目标完成类、财务管理类、组织管理类、财产配置与使用、效益类。二是确定二级指标。根据绩效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内容的重要程度,把二级指标分为主要指标和相关指标。主要指标围绕该支出立项是所确定的绩效目标进行选择,包括目标完成、目标完成质量、项目进度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单位费用(成本)、资产配置与使用等。相关指标主要有项目目标明确度、管理的有效性、项目保障条件、资金到位率、项目支出节支率、支出的合格性、资产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等。第三步:确定三、四级评价指标。三、四级评价指标优先从支出申报环节所提出的相关绩效指标中提取,评价指标也以绩效目标所设定的数量值为参考。所设标准高于现实标准时,以绩效目标标准值为参考依据,低于现实标准时,以现实标准值为参考依据。第四步:不同类型支出具体指标权重分配。二级指标的分值是限定的,在二级指标下设定三、四级指标,应区分不同指标考核内容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分值,其合计分值不能突破所属的二级指标分值,个别支出评价中,如不涉及限定的评价指标,该指标分值应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合理分配到其他指标上。(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紫耘.我国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 ].现代径济信息.2014
[2]郭媛嫣.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研究及启示[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
[3]张雪芹.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J ].科技资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