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2015-05-30王维哲李娜
王维哲 李娜
【摘 要】 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求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和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培养与区域和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最终完成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
【关键词】 经济转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的转型与提升,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对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主动进行改革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专业建设系统规划,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按照区域社会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坚持“市场需求与院校优势”互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原则,建立以专业群和主干专业为依托、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调整和退出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坚持“市场需求与学校优势互动”,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对有优势但市场需求少的专业,要适当减少招生规模并积极整合改造专业,提高其社会竞争力;需求旺盛但没办学优势的专业,要加大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尽快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有需求又有优势的专业作为主干专业重点建设,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和相关学科基础,坚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原则建设专业群及其主干专业,逐步形成特色显、实力强的主干专业示范带动所属专业群发展,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和品牌优势,促进专业群与地方产业体系对接的良性互动。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专业群建设,充分研析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新的行业、工种和岗位群,促进专业群对接区域内产业集群,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发展,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推进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交替、高职院校和企业教学场地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订单培养”、“2+1”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学校特点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间的差距。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和学校各尽其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力度与效果。
(二)以职业标准及岗位群任职要求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参照职业标准及岗位群任职要求,围绕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联合确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和重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群通用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增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
专业群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使学生获得专业群职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岗位(群)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各专业还应加强突出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建设,基于企业实践工作任务开发教学案例形成专业课程教學项目库,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落实“双证书”制度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增加实训实践学时和内容,加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比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标准和资格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根据专业群建设规划和课程教学需要,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将分散的实训资源整合为专业群通用实训基地,降低实训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与专业群建设发展相贴合、与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格局。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四、迎面产业转型升级,重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分类培训计划。避免重引进、轻培养,重学历提升、轻实践锻炼的弊端,改变现有教师队伍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实践能力缺乏的困境,培养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大师、能师和技师。通过承担教科研项目,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设立青年教科研专项项目,建立以培养青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为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搭建平台。
(二)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坚持学历、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并重,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水平,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聘方法,建立高职特色的岗位聘用、考核评价等制度。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激励教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畅通校企双向流通渠道。打破学历和身份限制,聘任行业企业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开辟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高职院校的绿色通道,解决现有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制定专任教师带薪顶岗实践制度,鼓励其在学校和企业间有序流动,使教师掌握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专业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
五、加强专业社会服务的能力
高职教师不仅是专业教学能手,还要成为专业技术和社会服务能手。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开展技术合作和发明,解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校企协同创新能力。改革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将技术发明转让和社会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教学工作量互置,提高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积极性。
六、结束语
专业建设反映高职院校对社会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适应程度,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基本途径。通过专业建设实现高职院校重点和品牌专业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作用,提升教科研水平,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7期.
[2]杜庆军,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人民论坛,2015年第5期.
[3]牟燕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