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高师声乐教学内容构建选用高师声乐教材
2015-05-30李佳佳
【摘要】当今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和滞后性,本文通过分析高师声乐教学内容现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对新时期高师声乐课程改革从本土音乐资源和教材选用两方面提出一些见解,旨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提高和内容丰富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师声乐;本土资源;教材选用
自20世纪初开始,高师声乐教育一直坚守着欧洲的音乐阵地,很少考虑欧洲音乐以外的音乐世界,更别说本土音乐教育资源,致使高师声乐教育内容单一、观念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频繁,才使更多的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所有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我国的高师声乐教育,应该立足本土,结合欧洲声乐教学模式,从“根”上谋求发展,力争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向世界。
一、吸收本土音乐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音乐的产生与本民族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欣赏音乐也必须与其文化联系起来。但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采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学习欧洲音乐,获得欧洲音乐的音乐语言、发展历史、音乐特征、美学观念等,自觉不自觉的传承着西方文化。致使学生的音乐文化认知都是建立在欧洲音乐文化基础上,往往忽视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我们知道,用中国京剧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不合适的,同样的,使用西方音乐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是不合理的。比如豫剧,这种主要流行在黄河、淮河流域的民族戏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有着独特唱腔的地方戏曲剧种。但是,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由于受到国内外娱乐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将面临市场、受众、演员的多重萎缩,豫剧要传承下去,亟需培养年轻演员和青少年听众!若能在国人的成长过程中,使他们能够像学习西方声乐一样接触到地方戏曲,那就既能够增加学生的母语音乐文化认知,培养学生欣赏地方戏的兴趣,更好的传承戏曲艺术,又能够让学生体验音乐艺术的多样表达方式,培养多重乐感,增进学生对中西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进而重新评价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价值,更好弘扬本土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是集音乐、文学、舞蹈、舞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的只唱不说、不舞;舞剧只舞不说、不唱;话剧只说不唱、不舞完全不同。高师声乐课堂引入豫剧正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母语音乐文化认知,感受、体验母语音乐文化的魅力。大家知道,豫剧是方言演唱,而方言作为各地区的母语,它有维系公众情感、心理、审美、习俗等方面的作用。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母语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基因,用方言母语演唱正是反映了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个性。
豫剧的本身具备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本色自然,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其节奏较为鲜明强烈,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丰满,人物的性格棱角分明,阳刚之气十足,能够进行大场面戏的表演,感情力度比较强大,并且以唱见长,在剧情节骨眼上都安排了大板唱腔、吐字清晰、口语化明显,群众能够听清楚,艺术魅力比较独特。静心欣赏和演唱都会让学生从骨子里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既没有语言障碍,又可以达到艺术欣赏的文化认同的共同心理基础。事实上,学生对本土音乐的接受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只要不断输送音乐养分,学生自然就会逐渐喜欢上本土音乐,不管走到哪里看到、听到,都能立刻感受到这是“我们的音乐”,这不仅是艺术独特性的表现,更是蕴含在血脉中的音乐文化基因,也是地方戏曲艺术在艺术百花园中能够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 5000年的文化积淀了非常丰富的音乐艺术,56个民族音乐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戏曲剧种有394个,曲艺音乐种类有400多个,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中国民歌45000多首,但真正引入课堂的并不多,除了中国音乐史和一些民族乐器演奏如二胡、竹笛、古筝等,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知之甚少,特别是地方戏曲艺术。全国了解自己家乡戏曲的学生比较少,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采取的往往是从上到下的保护挽救措施,但是普通人在进行本土文化保护时意识还比较差。若是学生不喜欢当地的音乐文化,那么传统地方戏曲便很容易衰竭和消亡。这样,地方文化本身的个性以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也会慢慢的消失。所以,将地方戏曲纳入到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去,不但能够更好的丰富音乐教学,还能够弥补声乐教学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能够通过音乐教师的培养,来传承本地的音乐资源,给当地戏曲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构建和选用高师声乐教材
教材本身便是思想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依据和工具,是教学理论功效发挥以及实践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学质量提高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键。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材建设是基础。1992年我国进行了第五届国民音乐教学改革研讨会的召开,提出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改革,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时,虽然已经改变了以往单一进行教学技能教学的模式,但是高师院校的教材选择和建设却比较落后,甚至很多高师院校中的教材都不适合学生使用,这也影响了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高师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这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师声乐改革也从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求做好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还应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声乐理念的建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不断的提高学生本身的音乐感受力,确保学生唱歌时有感情;一方面,需要增加高師声乐教学本身的规范性,不但要求教师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还能够辅导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示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不仅让学生进行独唱,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重唱和组唱中去,更好的进行艺术实践;一方面还应该确保知识结构本身的合理性,真正的做到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确保其和高师音乐教学工作实际相贴近,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因此,一本或几本专业歌曲集是不能满足现代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要求的。
纵观当今高师声乐教材的出版,数量大、名目多,但总结分析后使用的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声乐作品曲集选编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开始出版的“高等师范学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外国)声乐曲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教材《声乐曲集》等;二是以声乐作品选集为基础,前后增加演唱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演唱提示的阐释、分析和解读。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含中国作品8卷,外国作品6卷,共14大卷30分册,内容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等,成为现今覆盖面最广的声乐教学参考书;三是一些教材的编著,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时代性与针对性,而有些却与高师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只能作为参考选用,如霍立李静玉霍平金城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曲选》(1-13集)等。这些教材的很好的吧古今中外的名作整理收集在一起,并进行了钢琴伴奏和演唱提示的配备,艺术性和专业性出色,比较经典,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学生的基础技术掌握非常重要。但是,其发行量虽然比较大,造成的硬性较大,但是却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不是非常的适应。因为高师声乐教学应该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切实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接轨,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所认定的“兴趣、审美、母语教育、多元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要求,丰富曲目的内容和风格。此外,在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时,其教材还应该添加和声乐教学法有关的理论,特别是添加训练保健青少年嗓音的知识,编出符合我国师范音乐教育需要的教材。
笔者认为,在进行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将其编进教材中去,并且应该选择和学生性格相适应的作品,这样能够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状态中去,切实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此外,还应该和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相符合,不但覆盖面较广,还应该做到少而精,从而给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生动的内容,更好的做好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唱歌意识,将学生的歌唱技巧以及想象力发挥出来。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推出多种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本身的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一是要充分利用当今社会信息的便捷化,尽量实现曲谱资料、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的统一,给学生欣赏、阅读、评析及思考提供帮助;二是要與时俱进,跳出唱法框框,吸收世界化、多民族的优秀歌曲进入教材;三是要针对高师声乐学生的基本情况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及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必唱曲目和选唱曲目,以体现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和声乐教学内容即统一又灵活的特性;四是要丰富以往声乐教学的考核形式,除正常的技能考课外,添加以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等方式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考核,不但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好教学改革。总之,教材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对话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高师声乐教材应遵循高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按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去编撰,以做到与职业需求相衔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中,高师声乐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长期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高师声乐教育时也会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改革和调整、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意义上都决定着高师声乐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作为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声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师声乐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在提高高师声乐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同时,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在深入研究新形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探索,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美好的春天。
作者简介:李佳佳(1980—),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