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述评

2015-05-30冯艳花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

【摘 要】儿童的概念发展长久以来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法提出了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将其划分为无条理的聚集、复合思维和概念思维三个阶段,在解释儿童概念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理论对当今的教育者在顺应儿童概念发展、重视发展儿童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以及言语和社会交往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概念 发展阶段 维果茨基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26-02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即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并对所感知到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进行抽象,加以概括,就成了概念。概念都具有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或中介是词或词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其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息息相关。其受马克思主义工具观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中介说: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劳动一样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不同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在儿童概念发展阶段中,符号之一“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一、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维果茨基在阐述其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之前批判了两类传统的概念研究方法:一是“所谓的定义法及其一切间接变式”,二是抽象研究法,同意阿赫的目的观念的决定趋势可调节概念的形成,反对某些心理学家否认儿童在过渡年龄阶段能产生任何新的智力功能,认为儿童独立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是在12岁时才明显提高。通过实验法,提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提出“词”在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无组织的聚集阶段

幼儿在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是用无组织的聚集将若干物体聚集在一起,克拉帕雷德把这种明显的儿童思维特征称作概念混合,布隆斯基称之为儿童思维不相干的相干。即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建立起混合性的形象,但是这一阶段的这一形象是极不稳定的,儿童主要通过主观联系将各种具体物品形象连接起来,但是这一大堆物品的连接缺乏组织的堆积,缺乏充足的内在基础。儿童概念发展的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亚阶段:第一个亚阶段是和儿童思维中尝试与错误时期相符合;第二亚阶段中儿童遵循的依然是个体的主观联系;最后儿童已可以从自己知觉连接起来的各组物品的代表归结为一个意义。整个第一阶段的发展过程即一大堆物品的混合性组合体为始,之后在其中区分出若干个别的代表,最终这些挑选出来的代表重又混合在一起。

(二)復合思维阶段

儿童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复合思维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是由许多变式组成的,确立了各种具体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联系。第二阶段区别于第一阶段的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在此阶段已脱离主观性,成为了有条理性的、客观的思维。这一阶段同样包括若干亚阶段:从最初与复合体的主要核心的实际亲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的联想型,到成分多样并相互补充和在收集基础上进行结合的聚集符合,接着发展到类似于锁链,并通过锁链的环节转移意义的链式复合,随后一个阶段即轮廓上不确定和原则上无限性的扩散性复合,最后一个亚阶段是儿童复式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在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时间最长的阶段—假概念阶段。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掌握了词或词组的意义,致使假概念在功能上、外部形象和特征上与真概念相同,难以区分,但假概念内部仍是复合物,因此称之为假概念。

(三)概念思维阶段

第三阶段即概念思维阶段,划分、分析和抽象功能是儿童思维发展第三阶段的功能。在第一个亚阶段中儿童的思维首次清晰地突出了抽象的过程,能够提炼出物品的最主要特征从而进行抽象,但是这个抽象的过程经常带有含混的性质,此时儿童的思维仍旧十分接近假概念。第二个亚阶段即潜在概念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一般能区别出根据某一个特征连接起来的他所概括的一组物品。这种概念之所以是潜在的,是因为它能成为概念的某种东西,但它并不是概念。

综上所述,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只有在过渡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达到概念思维。另外维果茨基提出这些阶段或亚阶段过程的过渡或更替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的过程,并不是新阶段的到来就是在旧阶段结束的时候,各种发生形式是可以共存的。

二、 对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法提出了儿童的概念发展阶段理论,从而向人们清楚地解释了儿童的概念或思维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维果茨基在提出这个理论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一)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优点

1、提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假概念阶段

维果茨基通过实验分析以抽象的形式揭示儿童概念形成的发生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功能、外部形象、特征与真概念相同的假概念。假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了解到儿童是如何在自身概念还未形成的时期与成年人做到使用同样意义、功能的词或词语进行无障碍的沟通的。并从文化—历史的观点说明儿童是如何使用假概念从而与成年人之间的理解成为可能。

2、揭示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中介

维果茨基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劳动活动一样都是以工具为中介的,不同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各种符号系统来充当工具的。在进行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实验研究中,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词”这一概念。词或词语在儿童概念发展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充当了儿童从外部言语内化到内部心理的中介,同时也起到了将儿童内部抽象过程或结果外现的工具作用。维果茨基“词”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了儿童概念发展阶段内化与外化的中介物质。

3、明确了儿童概念发展的顺序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概念发展是由外而内的,这一发展顺序的观点是与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息息相关的。他经常说到儿童类似概念这种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像个性机能的转化。认为“一切高级心理机能必然经历过在其发展中的外部阶段,因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起初都是社会的机能。

(二)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

1、 研究方法脱离实际生活

维果茨基采用了其同事JI.C.萨哈罗夫的实验研究法,既双重刺激功能法。实验的研究方法由于人为控制条件的加入不可避免地偏离了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真实的过程。儿童的概念发展是在其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不断发展的,环境的不同有可能导致儿童概念发展阶段的偏离。

2、 阶段划分缺少年龄维度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在12岁时才有明显提高,但在此之前的各个阶段,其并未用具体的或大致的年龄来划分。致使教育或心理学家在观察儿童概念发展处于何阶段时缺乏一个大致的范围,特别是在区分诸如真假、潜在概念这类外部特征相同的阶段时困难重重,即缺乏操作性。

3、真假概念区分缺乏标准

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儿童的假概念,但其只是简单地说明儿童在假概念时期与成年人对同样物品的思维是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的,并未明确说明具体不同之处。加之其没有说明如何在外部形象、特征相同的情况下区分真假概念,致使教育或心理心理学家无法明确区分。

三、 维果茨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对教育者的启示

(一)学会顺应儿童的概念发展阶段

儿童概念的发展是具有其自身的发展顺序的,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以儿童当下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那样地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乃是通过经验而确立的并多次验证过的不可争辩的事实。”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幼儿掌握各种概念时应注意儿童当前概念发展水平,正确把握儿童的概念发展过程,真正做到因时施教,从而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儿童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

从儿童概念发展可以引申出儿童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注意、抽象、记忆等方式无意识地形成的概念,科学概念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儿童有意识掌握的概念。教育者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正确处理自下而上的日常概念与自上而下的科学概念的关系,不仅要利用学校教育使儿童形成科学概念,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儿童的日常概念来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

(三)有效推动儿童的词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须依靠一定的手段,即中介。在儿童概念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中介便是儿童的词。维果茨基认为词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工具。在儿童的概念发展过程中,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充当了儿童从外部言语内化到内部心理的中介,同时也起到了将儿童内部抽象过程或结果外现的工具作用。因此,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效地推动儿童的言语或词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的概念和思维的发展。

(四)着力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

根据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儿童概念发展中词或词语这一中介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习得的。“在社会和教学的制约下,人类或儿童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后就内化而为人类或儿童自身的内部活动。”所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创造条件促进儿童与同伴、成人之间的交往,如同伴合作、竞争、亲子游戏等,让儿童学会从社会交往中习得经验,从而促进其概念的发展和社会化的习得。

参考文献:

[1]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俄]列夫 謝苗诺维奇 维果茨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

[3]徐颖,高凤兰.论维果茨基概念形成过程的语言发展观[J].2011(6).

[4]王光荣.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2(4).

作者简介:冯艳花,(1991—)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概述及思考
浅析电视平民话语权的发展阶段
管理会计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资金分配理论与企业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