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诸子的音乐美学观念
2015-05-30马琳
【摘要】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儿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新变化,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儒、道、墨、法各家先后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观念,在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中起着深刻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核心思想;音乐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生活中有礼必有乐,有乐必有礼可以看出音乐思想在当时社会已相当活跃,音乐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成熟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以先秦诸家各学派在音乐美学方面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观念。
一、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孔圣人,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世界十大名人之首,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愿天下苍生内心都充满爱;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正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基本的音乐美学观念:1.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孔子看来,音乐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既具有“善”的特征,同时又要有“美”的形式,这样的音乐才是完善完美的音乐,故“尽善尽美”。2.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这个人就是粗野的,但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的道德品质,这个人就是虚浮,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君子。这句话看似表面上说人,也可用于音乐艺术方面,不能过于突出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在道德品质,只有内在与外在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或一部优秀的作品。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而悲哀却不止于过于悲伤。孔子认为,艺术所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必须符合“礼”的规范。4.思无邪。《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孔子认为,艺术最大的功能就在于使人思想纯正,排除内心杂念,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二、孟子音樂美学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嫡传弟子,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倡性善论。孟子的基本音乐美学思想:1、耳之于声,有同听焉。凡同类者举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故曰:“耳之于声,有同听焉”。所以凡是同类的事物,其主要方面都是相似的,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说明天下人的听觉都是相近的,所以说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人们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美感,美感的共同性又建立在感官共同性、生理感应共同性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艺术欣赏具有差异性,但必须建立在共通性之上。2、“乐之实,乐斯二者。“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意思是礼的实质是两方面的不失礼节、态度恭敬的;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其实,音乐的本质是仁和义,音乐是人的喜乐之情的表现,是对仁、义的喜乐之情,所以孟子强调仁义,认为音乐应将道德的善与情感的愉悦统一起来,做到“尽善尽美”。3、与民同乐。孟子曰:“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因为您能和百姓同乐,现今君王能和百姓同乐,就能称王了。与民同乐所强调的并不是君民同听音乐同打猎来进行审美活动的交流,而是政和、仁和才能从娱乐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快乐,为了得到这种快乐就必须达到政治和顺,人心安乐。
三、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荀子,名况,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的《乐论》是先秦时期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著,其音乐思想在我国音乐美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荀子音乐美学:1.以道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喜乐而不乱;欲望过分而忘记道,就会迷惑而不快。2.美善相乐。“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所以音乐推行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循后人们的德行能养成,人们耳聪目明,温和平静,改变风俗,普天下都安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3.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所以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所以音乐、艺术才是统治天下的手段,是实现社会富足的必然手段。4.贵礼乐而贱邪音。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音乐产生于人对客观世界的情感反映,音乐是客观世界与主体创造的统一,将音乐上升到国家稳定,亲近“雅颂”之声,维护封建的礼乐教化制度。
四、儒家音乐观念的反对者——墨家与法家
墨子,名翟,鲁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兼爱”、“非攻”、“非命”、“非乐”等观点,其思想观点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力。
墨子的“非乐”思想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能引起美感,但认为作乐、赏乐必须以“事成功立、五大后患”为前提;音乐于政治生产无用,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理想无补;音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享受音乐会劳民伤财,误政已至国亡,故应“非乐”。墨子意识到了艺术生产对物质的依赖性,艺术生产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破坏物质基础,危害国家社会,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对艺术规律的一种认识,但是墨子也夸大了艺术对物质的依赖性,并加以绝对化,将艺术视为无用、有害之物,这就太过于片面了。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绝对的性恶论,不要亲情,不要恩惠,最强调国家社会秩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乐教被彻底否定,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体现了极端的审美否定观。
五、老子的音乐观念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晚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记录老子思想的著作,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的音乐观念分为三类:1.音声相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唯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事物相互辩证,应该发现不好的东西的价值。2.五音令人耳聋。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缤纷的色彩看了会让人两眼昏花,歌声欢动喧哗不已听久了就会使人耳聋失聪,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厌恶饮食,驱马奔驰围捕田猎时间久了会让人心智狂乱,贪求宝物而不知满足时间久了使人行为乖戾而举动失常。3.大音希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六、庄子思想及其音乐观念
庄子,约前369-前286,各国,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音乐思想主要是对自然之乐的推崇:1.音乐的演奏地点不是在庭院之中,也不是在庙堂之上,而是在洞庭之际,天地之阔;2.最高的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能合乎规律;3.音乐的内容既不是常人的哀乐之情,也不是仁义道德,而是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道”的精神。4.音乐应该表现人的“纯实之性”,发挥自然的本性。
以上就是我对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观念的理解,回顾历史,两千多年来前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一直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着及其重要深远的影响,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对于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理解看待,在音乐发展变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大胆发展,开拓出顺应当今时代步伐的新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简介:马琳(1993-),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