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5-05-30王树民邹海
王树民 邹海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5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6例。对照组患者予拉米夫定口服,治疗组予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总疗程24个月,分阶段观察患者的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 结果 治疗组在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中医药;治未病;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113-04
Effect of th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ANG Shumin ZOU Hai
Infections Department, Lishui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verif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combined with Lamivu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A total of 512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5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ral Lamivudine administra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combined with Lamivudine were appli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24 months. Values of ALT, negative rate of HBeAg, negative rate of HBV-DNA were observed in different group and different stage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 group in values of ALT, negative rate of HBeAg, negative rate of HBV-DNA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combined with Lamivudine can improve values of ALT, negative rate of HBeAg, negative rate of HBV-DNA, and als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Chronic hepatitis B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重症受灾区,约50%~70%的人群有HBV感染史,据卫生部2008年4月公布的全国人群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9岁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7.18%。目前乙型肝炎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治疗。但是,抗病毒治疗存在病毒的高耐药性及病毒高变异率、少数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及耐受性欠佳等问题。我们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患者选择2008年7月~2012年7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及肝病门诊就诊的患者512例,所有患者符合2001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①血清HBsAg、HBeAg阳性,抗-HBe阴性;②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③HVB-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入选标准:入选病例均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均为初次服用抗病毒药物[2-4]。年龄最大66岁,最小21岁,无合并HIV、HDV、HCV等相关传染性疾病和遗传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排除标准:有明显心、脑、神经、精神病和不稳定糖尿病患者及骨髓抑制者。治疗组256例,男135例,女121例,平均年龄(42±7)岁。对照组256例,男133例,女123例;平均年龄(41±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肝功能、HBV-DNA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嘱患者日常生活注意避免劳累、饮食清淡、注意休息、避风寒、避免饮酒等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加重肝毒性药物的摄入。拉米夫定口服方法为:每次100 mg,每天1次,于早餐后30 min服用,總疗程为24个月。
1.2.2 治疗组 所有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治未病”干预措施:①一般干预措施:A情志:保持开朗、乐观、健康的心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B起居:起居有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C穴位按摩:每日按摩肝俞、足三里穴位15 min(由我院针灸科中医师指导后自行在家中进行)。②根据中医师辨证施治,根据不同体质施行干预措施:A平和质:以保养为主,无需明确调补方药。B阳虚质:以补肾助阳、益火之源为调补原则,调补方药为金匮肾气丸加减(国药准字Z20013051、20080621,每丸重6 g,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C阴虚质:以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为调补原则,调补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国药准字Z1502 1037、20090511,内蒙古京新药业有限公司,每丸重9 g)加减。D气虚质:以培补元气、补气健脾为调补原则,调补方药为补中益气汤加减。E痰湿质:以健脾利湿、化痰泄浊为调补原则,调补方药为参苓白术散(国药准字Z23021822、20090804,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袋装7.5 g)加减。F湿热质:以分清湿浊、清泄伏火为调补原则,调补方药为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加减。G瘀血质:以活血化瘀、疏利通络为调补原则,调补方药为血府逐瘀汤加减。H气郁质:以疏肝行气、开其郁结为调补原则,调补方药为逍遥散加减。I特禀质:以扶助正气为调补原则,调补方药为玉屏风散加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3、6、12个月的ALT复常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6、9、24个月的HBV-DNA、HBeAg阴转情况,同时密切观察临床反应、不良反应等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ALT复常:临床症状消失,ALT恢复正常。HBV-DNA、HBeAg阴转:HBeAg阴转,HBV-DNA<5.0×102 copies/mL,同时符合患者症状消失,一般情况好转[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正态性分布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ALT复常率比较
治疗组3、6、12个月ALT复常率分别为36.33%、57.81%、83.59%,与对照组ALT复常率33.20%、52.73%、69.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ALT复常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比较
治疗组在6、9、24个月HBV-DNA血清阴转率为55.86%、81.64%、89.84%,而对照组HBV-DNA血清阴转率为52.73%、79.69%、80.86%,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BV-DNA血清阴转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比较
治疗组在6、9、24个月HBeAg阴转率为11.72%、18.75%、32.81%,而对照组HBeAg阴转率为9.77%、14.84%、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标志物HBeAg阴转率比较[n(%)]
3 讨论
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20 亿人口有HBV感染,全球约有半数人群生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流行区,(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我国是HBV高流行区,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乙肝患者的死亡三步曲,其中肝硬化和肝癌是大部分患者的死亡原因。因此,有效的慢性乙肝治疗方法将造福于全人类,但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工作者和肝病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极大难题。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4]。但目前抗病毒治疗有两大难点,其一是机体免疫系统难以清除病毒的原始复制模板CCDNA,而且HBV具有高复制率和高变异性,导致HBV较难在短期内清除;其二是宿主对HBV 的免疫耐受,导致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并复制,最终结果就是抗病毒疗效不佳,易感性相关基因和干扰素信号传导系统的缺陷和表达差异可能是抗病毒疗效不佳的原因[5]。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异免疫治疗方法。祖国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刘文华等[6]介绍了中医理论对高危人群进行系统的中医分类,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指导对肝脏疾病治疗,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肝脏疾病中有应用前景。范赟芝等[7]针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系统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扶正祛邪的原则下对各型肝炎进行诊治。程雪花[8]研究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主要需通过调畅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药膳保健、房事养慎、饮食适量植物蛋白、控制动物蛋白的摄入等方面尽可能使人们不发病、少发病、有病及时治疗,阻止向重病过渡,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其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早已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中医广义的“未病”形态主要有4种,分别是潜病未病态、健康未病态、传变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中医对“未病”形态的分类蕴含着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治未病”思想是指在疾病未发生和(或)未发展、传变、复发、后遗时,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或)发展、传变、复发、后遗[9]。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传变未病态,即是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若身体的某一细胞、组织、器官等局部已有病变,按照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协调性则会影响到其他的细胞、组织、器官病变。因此,中医“治未病”在慢性乙型肝炎有着广泛的应用天地。目前我国学者充分利用中医理论的优势,在人类同疾病的斗争中取得累累硕果。张慧静等[10]研究认为“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慢性泄泻防治中的应用,以纠正体质类型的方式实现预防的目的,对慢性泄泻的临床防治具有参考意义。刘子瑄等[11]研究认为通过对“治未病”概念内涵的认识理解,探讨肾藏象相关疾病的危害及防治意义,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肾藏象相关疾病,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探讨肾藏象相关疾病防治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李文东等[12]研究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祖国医学提倡的“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思想一致,对各种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样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也有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体现。宋郁珍等[13]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预防有极大的价值和應用前景,需要加快推广应用。
据我们所知,目前中医“治未病”在对大量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中的治疗效果报告较少。董靖等[14]认为“治未病”思想尽早控制乙肝的发展,阻断其向肝硬化及肝癌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论应贯穿于乙肝防治的全过程。胡伟跃[15]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龙富立等[16]研究认为,将中医“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三个角度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最终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始终,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陈兰羽等[17]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抗病毒治疗,而且还包括清除黄疸、保护肝细胞、预防肝炎后肝细胞恶性变、延缓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等。中医治未病中的“既病防变”的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体现在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预防肝癌。通过辨证论治稳定病情,先安未受邪之地,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积极治疗肝纤维化防治肝硬化等综合措施,积极运用“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我们综合应用“治未病”理论结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辩证施治,根据患者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发现中医干预治疗组在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方面均明显优于普通的拉米夫定对照组。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合理应用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理论可以提高普通拉米夫定的抗病毒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理论取得常规疗法无法取得的效果。由于我们的观察时间有限、样本量较小,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治疗效果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的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 19(1):56-62.
[2] 陶冶.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6):153-154.
[3] Barnes E. Therapeutic vaccines in HBV:Lessons from HCV[J].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15,204(1):79-86.
[4] Zeisel MB,Lucifora J,Mason WS,et al. Towards an HBV cure:State-of-the-art and unresolved questions-report of the ANRS workshop on HBV cure[J]. Gut,2015,10(4):234-237.
[5] 任红.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若干问题[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7):537-538.
[6] 刘文华,汤宇. 治未病思想指导脂肪肝高危人群的防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2):2523-2526.
[7] 范赟芝,王佳贏,叶放. 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 (4):739-741.
[8] 程雪花. 应用“治未病”思想防护慢性乙型肝炎研究[J]. 陕西中医,2014,7:885-886.
[9] 洪雷,冼华.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92-94.
[10] 张慧静,张翼宙. 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体质在慢性泄泻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4-136.
[11] 刘子瑄,李翠娟.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肾藏象相关疾病防治研究[J]. 陕西中医,2015,(2):202-203.
[12] 李文东,吕树泉,苏秀海,等.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2 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探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7-228.
[13] 宋郁珍,商洪才,郭利平,等.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价值和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215-219.
[14] 董靖,张静,章涵. “治未病”思想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应用[J]. 新中医,2012,(6):179-180.
[15] 胡伟跃. “治未病”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80.
[16] 龙富立,黄古叶,毛德文,等.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12):144-146.
[17] 陈兰羽,吕文良. 以“治未病”理论论治慢性乙型肝炎[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10-211.
(收稿日期: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