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的探索

2015-05-30叶鑫

文教资料 2015年18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叶鑫

摘 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新颖性、时效性、准确性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学习先进技术、接受新鲜事物、甄别有效信息的主要社会群体,是新媒体时代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依靠大学生力量,建立一批以大学生作为执行载体的网络文化工作室尤为必要。本文从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现状与建设举措等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网络文化作室

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便捷化发展,以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逐步成为高校创新多元化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在大学知识理念传播、精神文化传承、社会形象塑造、师生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建设一批具有丰富思想文化内涵、示范引领作用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成为新媒体时代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

1.1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媒体”提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重点就应该放在哪里。”因此,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现阶段应该做好网络舆论宣传工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学生网民群体人数以23.8%的比例位居网民职业结构排名首位;在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的网民人数最多,达到整体网民人数的31.5%。一项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的调查研究表明,近75%的大学生将闲暇时间用来上网,7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两小时。由此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网络的主体力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日益成为互联网络发展的中坚力量,新媒体逐步及时、多元、可参与度高等优势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网络尤其是新媒体领域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涯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尚在象牙塔里求学的大学生,尚未具备客观、理性的判断力,是非、真伪的辨识力,全面、深入的思考力,极易受网络负能量或情绪的感染,走向网络的灰色地带。因此,高校在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增强与大学生网络互动等方面应承担起重要的责任。由于大学生既是网络行为参与主体,又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充分依靠和发挥大学生自我主体力量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1.2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与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力量,教育部于2013年底,确立了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7所高校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单位”;又于2014年初,在全国启动实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项目”,鼓励各高校将校园网络平台打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同年7月,教育部思政司发布《关于培育建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通知》更是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深入推进。

1.3大学文化育人职能的重要体现

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是大学发挥文化育人职能的重要体现。其一,通过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这一由学校统筹引导,学生自建、自管、自我运营的组织载体,关注、回应师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制作与传播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原创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新媒体的创新传播。

其二,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传播手段更新迅速,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创建为网络新媒体课外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在文化工作室中既可以学习新媒体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又获得新媒体实践机会,参与新媒体采集、编写、发布的全过程。大学可以通过网络文化工作室,不断培育一批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与技术,同时具有新媒体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完成新媒体时代文化育人新使命。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发展现状与建设举措

2.1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发展现状

在教育部门的积极倡导与全社会的广泛推动下,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如火如荼,仅2014年就有141所高校共计145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申报创建,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氛围。2015年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20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名单,包括北京大学“北大新青年”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清华大学“学堂路上”工作室、复旦大学晨曦网络工作室等在内的20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成功入选。

纵观一批建设成熟的网络文化工作室,其发展现状与特色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由学校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为主统筹规划,并联合院系、团委、各级学生组织或社团协同参与。例如复旦大学“晨曦网络工作室”是由该校党委宣传部网络宣传办公室支持成立,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共同建设的网络文化工作室。

第二,大多数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组织架构分工明确,职能规划分布合理,学生成员众多且参与度高。如南开大学的“八里台网络文化工作室”,拥有理论编辑部、新媒体运营部、新闻采编部、技术开发部、校园论坛部、文化活动部、网络舆情部、创意支持部等8个部门,部门成员为来自新闻、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计算机、外语等专业的近200名学生。

第三,综合类与特色化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旗帜鲜明、各有所长。在首批入选的20支工作室队伍中,大部分是兼具网络新媒体运营团队、校内论坛与网络舆情监管团队、网络文化活动组织团队等综合性的工作室,但也出现类似长沙师范学院的“‘雷风侠正能量动漫网络工作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微风映像视觉整合教育传播中心”等特色型的网络文化工作室。

第四,大多数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都“接地气”且树品牌,其都能做到以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制作满足大学生需求,并广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项目和产品,且在此基础之上,深化培育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品牌。如上海交通大学“‘博闻研微网络文化工作室”,2014年成功举办“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收到全球828所高校6528篇参赛作品,得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重要媒体广泛报道。

第五,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以评促建,努力完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以浙江大学为例,2015年上半年分别举行“十大网络文化作品”与“十佳网络文化工作室”的评选活动,对网络文化优质作品与优秀网络文化工作室给予奖励,为师生营造能够广泛参与的网络文化氛围;承担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每月发布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撰写任务,及时广泛深度记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展。

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部分有待完善的工作。例如在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校内专家学者、教师等参与度不高,尚未形成师生共建的整体氛围;又如各高校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交流与合作明显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互动联动机制;再如各地各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实践多,然而真正持续有效推进工作与思考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等。因此,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2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举措

针对强化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在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创新培育建设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催生网络文化成果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笔者建议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思路。从学校整体层面规划统筹,以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和团委为主体,制定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数量、方向与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全过程,弘扬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辐射正能量。树立清晰明确发展目标,着力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成为培养高素质的网络时代人才、构建大宣传的网络舆论格局、打造创新型的网络文化品牌的文化阵地。

第二,完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基础保障。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初期,做好人力资源、平台硬件设施、资金调动的配置工作。明确指导部门、配备专业教师,鼓励聘任网络新媒体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校内外专家指导团队。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提供学习、工作与活动场所,配备专业的工作设备与器材。学校在政策支持基础上,提供必要的建设经费支持与激励措施。

第三,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传播平台。依托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工具,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工作及对外传播平台。对学校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对师生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一时间广泛宣传,对师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第一时间发声回应;挖掘校园里的“微”人物与“微”事件,策划具有大学精神与文化底蕴的精品原创内容。建立由校内各部门院系、师生至校外校友、教育部门、社会媒体等多层次与立体化的网络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

第四,培育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实践能力。在工作平台搭建基础之上,通过实践机会提升工作室内师生的实践技能。制定丰富的新媒体新闻宣传素养培训、新媒体传播报道培训、舆情搜集与分析,舆情预警及应对方法与评论技巧等培训课程,搭建专业化、多样化、规范化的实践平台。增加校外交流实践机会,拓展思路,开阔眼界,提升专业化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水平。

第五,树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特色品牌。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可以不断凝练与深化工作室的核心价值观,在共同价值理念的引领下指导团队文化建设,引领校园文化风尚。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网络主题活动、网络课题研究、网络产品研发和网络技术服务,充实校园网络文化内涵;通过不同形式的线上高阅读量的原创文案内容、视频动画内容、电子杂志,线下的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文化产品等,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推进工作室的项目化运作、优质化产出、品牌化建设,破解网络文化建设难题,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良好氛围。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思考

在现有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可以预见未来还将不断涌现出更多优异的工作室,对于这一命题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通过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的重视与努力,切实发挥各校校内师生的主体力量,将培育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成为高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常态,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力量,完成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滕晓春,郭志宏.新时期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9):249-251.

[2]曹培庚.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120-121,127.

[3]费佳,李健希,冯永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高校学生组织方式的转变[J].北京教育,2014(Z1):101-103.

[4]冯莎.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7-58.

[5]马翠轩.“微时代”中的高校新媒体建设[J].河南教育,2013(3):18-19.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