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化构建

2015-05-30李瑾谢静静

求知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李瑾?谢静静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刊发以来,国内不少高等院校根据基础、提高、发展三级教学目标,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课程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本文探讨了在《指南》的指导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原则和方案。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

1.新《指南》要求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指南》中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并根据三级教学目标提出了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各个级别各有侧重,相互衔接,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指南》阐明,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的工具性既体现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上,也体现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上。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则体现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上,通过跨文化教育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基于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指南》中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课程体系。通用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用英语具体等级和课程详见图1。

专门用途英语是通用英语课程的扩展和延续,意在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某一特定的学科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侧重提高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体现了大学英语工具性的主要特征。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体系,学术英语又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两大类。具体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各高校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具体课程详见图2。

跨文化交际课程则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如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都有自己特定的专业,他们需要用外语来进行专业信息的搜索和研究,因此,对他们来说大学英语不是人文性兼工具性,而是工具交流是显性的目标,人文教育则是隐性的。”[1]《指南》中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特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以采用隐性教学的形式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融入到通用英语的日常教学中。具体课程详见图3。

《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应由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以此照顾到学生的起点不同。同时,《指南》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生源、不同定位,设置更加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础目标起点的学校不一定有必要或有时间开设 “专门用途英语”课,可以将专门用途英语适当融入“通用英语”课的教学,或者将专门用途英语作为选修以满足更高层次学生的需求;部分基础目标起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能也不一定必须专门开设“通用英语”课,可将通用英语的相关内容融入“职业英语”课;高起点的学校应当协调好“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开展“通用专业英语”课程。而对于重点院校,可以直接进入“专门学术英语”的教学阶段。此外,对于英语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通用英语”教学,而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好、学术或职业领域对英语有很高需求的学生,在课程安排方面,大学英语起始阶段的课程若与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相衔接,选择基础目标,需要144-216课时(即一学年至一个半学年);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可选择提高目标,需要144课时(即一学年);与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相关的“通用英语”课程必修,每周4课时。与发展目标相关的课程建议以限定选修,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阶段开设,每周不少于2课时。

2.新《指南》指导下的医学院校英语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是在制订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相应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和学年等,以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2]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之处,仅仅将英语教学停留在公共英语的阶段或四六级考试上,无法满足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讲授必须和医学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协调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始终贯彻“分级教学、互为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和水平,做到个性化、分级分层教学。要做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效衔接,同时针对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根据《指南》中提出的“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板块描述的内容,依循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次的目标,按照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类课型安排教学内容。基础起点的院校则要采用“通用英语——公共医学英语——医学英语”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见表格。

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安排教学内容,高起点的医学院校也可以直接由公共医学英语过渡到医学英语。公共医学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关键期、转折期,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连接着通用英语与医学英语,不仅会关系到学生对于专业医学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后期英语学习的进行和推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围绕医学科普文章的阅读展开,将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效衔接,要将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避免由通用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过于突然。要突出英语的工具性,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医学词汇和重要的两栖类词汇,实现运用英语了解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及文化交流的目的,更要突出英语的人文性,逐渐渗透医学医学人文信息,将人文关怀和职业教育贯穿始终。教学内容不应单纯局限在语言层面,应突出对学生的职业引领,涉及如医学发展、医患关系、医德教育等医学人文信息,对今后的行医生涯发挥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培养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之外,重视跨方向、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开展英美国家概况、中西文化对比、经典影视欣赏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知识的宽度,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当重视网络教学的辅助作用,重视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的发展。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网络自主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丰富教学模式。各高校应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重视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把相关课程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无缝对接、融为一体。

3.结语

与之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 求》相比,《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生源,不同定位,遵循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设置清晰的教学内容,更加能够反映校本特色,有利于构建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2011(05).

[2]陈 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05):75.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外语部)

猜你喜欢

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构建“专门用途英语+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研究
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理工科类ESP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