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5-05-30陈紫扬
陈紫扬
【摘要】学习品质是伴随着人的学习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心理现象,是心理上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品质在学习上的反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人的学习行为的目的性、倾向性和独特性。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学习语文良好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学生 学习品质 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07-02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仅是为了增强眼前的教学效果,也是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学生从小养成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才能充分发挥后继学习的潜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品质呢 ? 下面我就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四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有益尝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最清晰,思维活动也最活跃、最有效。由此可见,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边介绍作者,边随手几笔勾画出李白翘首遥望瀑布的神态。当学生慢速朗读“日照香炉升紫烟”时,我又快速画出初升的太阳、香炉山和几缕烟雾,并在相应的地方板书“香炉山”“升紫烟”,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板画说出本句的意思。然后我又画出了瀑布等景致,并随着诗意巧妙地强化渲染,边画边指导学生理解,学生看着板画,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灵感,他们赞美瀑布,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教与学真可谓教中有趣,学中有乐,学生始终在一种兴趣盎然的状态中,课堂教学效益达到了最佳化。
当然,在教学中,我还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有一定难度,但又经过努力所能及的问题易产生兴趣,太难太易都不会产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力求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从而达到“有效”“有用”的提问目的。
2.课内课外一脉相承,促进学习兴趣的延续。教学中,我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来引導学生的课外行动。我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了各种结尾,有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和丰富课文的内容;有的引导学生对事物或生活做细致的观察;有的鼓励学生立志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有的则巧设悬念,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3.实施赏识、激励策略,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实践告诉我们,对小学生而言促使其不断发展的不一定是远大的目标或理想,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赞赏往往就是激发其努力奋进的直接动力。在教学中,我带着放大镜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我经常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用优美的语言去肯定他们。在作业批改时,对于作业中的亮点,我多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而这些优点一旦被发现,学生将会在暗示这一心理作用下,使优点成长起来,真正成为显著的优点,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激发学生炽热的情感
情感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喜怒哀乐来表现出自身的内心感受。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起,如果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的话,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丰富、更深刻、更生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篇的训练,透过字里行间,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涛,使学生、教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可以说,如果一节语文课不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到制高点,那么这节课就谈不上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三、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就能调节自己的外部行动和心理状态,克服困难,坚持斗争,实现对客观世界有目的的改造。如果一个人缺乏顽强的意志,做事有头无尾,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那他就注定一事无成。小学语文教学以其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了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其他名人的热爱科学、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大雪山》《爱迪生》等等。教者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更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铸就学生独立的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且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智力与能力活动的表现形式。小学生的性格正处于被塑造而尚未定型的阶段,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勤于动脑,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充满自信,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唯一与不唯一的对立统一性,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你在千方百计地影响学生,但又必须让学生超脱你的影响,在人才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更需要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4).
[2]索清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4).
[3]彭雪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4):64-65.
[4]梁再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4).
[5]郝贵富.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J].学周刊,2015,(3):165-165.
[6]柯伟隆.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5,(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