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工程从奠基开始
2015-05-30徐秋芬
徐秋芬
【中图分类号】G42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02-02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语文教学单靠课堂内几本书的阅读难以达到“厚积”的目的,这对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非常有限的,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 “多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课外阅读意义不全在阅读本身,阅读之外的读书观念和习惯的养成、读书方法的掌握,应是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就针对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谈一下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灌输乐读,激发兴趣
作为老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让低年级的学生明白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知道阅读各种书籍有如吸取各种精神养料。
1.听讲故事激趣。
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指导课上,经常给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讲故事,学生很快地就会被吸引了,故事讲完后,抓住时机进行推荐注音故事书、童话书。读了故事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拇指姑娘》、《笨汉斯》、《葫芦蛙》等)。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爱上故事,爱上阅读。
2.开辟读书天地。
这个读书天地不是具体的、现实的时间地点,而是让孩子自由阅读的读书氛围和环境。应尽量让学生明白,读书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如果阅读课外读物不能让你带来快乐,可以不读;如果老师推荐的读物不能让你高兴,你也可以不读。这样更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充分让学生处于一个自由、自主的选择中,而不给学生任何阅读压力。当然,教师还应该会从另一些角度、时机、方式来提醒学生,做一些引导。比如找出几个典型,给他们做好榜样,让学生知道,多读书的人是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的。
3.老师学生共读。
师生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没做好引导,没有积极参与,低年级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就会消极起来。所以,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一是和学生一起读书,课余一起聊天,一起救书中内容辩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重视的、积极的。
二是在课堂上更多在引用课外读物的知识和内容、名人格言等,来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顺便向学生推荐读物。如教学《坐井观天》,向学生推荐《成语故事》。学习了《假如》,引导学生读《神笔马良》和《民间小故事》。教学时还可以介绍神话故事书中部分精彩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中华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三是对学生的阅读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有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生活中表现出来,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不但丰富了自己,还可能获得阅读之外的尊重和快乐。
四是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首先要保证有书可读。一方面由每个学生捐几本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另一方面建议每个学生买一些,我这样对学生算账,一个人一学期买一本好书,大家相交换着看,一学期就能看到几十本书。其次,要保证有读书的时间。规定某一节课、某一个时间段(如某天的中午)看课外书,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二、循序渐进,培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如科学均衡的饮食习惯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和健康,有了适当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往往能更有效地进行阅读。
1.循序渐进。
孩子刚刚进入阅读阶段,需要从其喜欢和相对较为简单而有趣的故事书和科普读物开始,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读厚厚的世界名著或者小说。不过,如果孩子有足够时间,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一些名著的简易本,这些书一般需要精读。最好的方法是家长结合孩子习作的学习,引导孩子精读不同题材和类型的小学生作文范文,体会优秀范文的基本写作要求,积累好词好句。
2.边读边思。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认字词,重要的是读懂其中的内容,理清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从中学到知识或者明白一些道理。不管是理解内容,还是学习知识和明白其中的道理,都需要孩子不断的思考。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认真思考书中的描述,还要引导孩子结合生活理解其中的道理。
3.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特别是在精读一些经典文章或者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做读书笔记。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精髓。
4.挤时间读。
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减少没有增加,我们要这样告诫自己,也这样教育学生,即使你是只有10岁,你的生命也只有减少,而不会增加,所以必须抓住时间。读书也一样,必须抱着争分夺秒吸取知识的态度去阅读,才能让大量地吸取精神食量。
5.亲子共读。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孩子与父母、同伴、老师交往所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学习的系统——学习的共同体。换一句话说,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孩子、孩子与同伴都可以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孩子的发展是他和所在学习共同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读书——这一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孩子的成长中更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读之有法,成之有效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读书更是如此。掌握了基本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把书读好,把书读透。
1.精选读物。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关于指导择优阅读,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選”。要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
(1)课内外结合。挑选有助于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知识的读物。
(2)与兴趣爱好相符。介绍那些能够满足少年儿童在文学、历史、科技等某一方面兴趣爱好的读物。
(3)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结合当前形势、不同节日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介绍书籍。例如,不同的季节介绍有关大自然科学知识的读物;结合重大节日,介绍有关节日的来历,优良革命传统的故事书籍,介绍爱国主义优秀读物等等。
(4)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起结合。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推荐能理解的书,对于阅读写作能力较好的,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我会推荐一些名人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读物。
(5)丰富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有些学生喜欢看漫画,我就去找来经典漫画书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读物时少一些盲目。
2.勤做笔记。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时“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記。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肤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读书笔记把读写结合起来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可学生摘录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写读书后的读后感,甚至可以写阅读中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知识,自己的进步、收获。
3.学会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沟通是一种技巧。分享和沟通可以防止学生自私的心态,增进友谊,加深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好机会。一有好的课外书,要求学生及时将好书介绍给同学和朋友,并且多写笔记和感想,然后安排一个时间进行互相交流与勾通。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将感动的东西表达出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从中了解别人对这个事件、问题的态度,丰富自己的信息来源;适度开展辩论,可以有助于活跃思维,辩论的能力。
4.掌握方法。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和不同喜欢程度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对于喜欢的读物,尽量选择精读。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读后还要经常写笔记,摘下好句,写下自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有意义但不太喜欢的书,可以选择略读,速度较快,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消息性、消遣性的读物,则可以选择浏览。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知道的来读,也可以飞快地跳过去,尽量节省时间,而接受更大的消息量。
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阅读实践机会,给学生适时的指导,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才会不断提高,阅读习惯才得以养成。我们的语文教育就能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