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梦”的湮灭

2015-05-30胡荣徐翰

出版广角 2015年18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美国梦威利

胡荣 徐翰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当代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破碎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多年推销经历的推销员,他一直被美国的商业文化熏染,总是幻想凭着自己的推销能力功成名就。但现实并非如此,面对年老被辞,儿子不成器,自己的愿望没达到的悲惨局面,他自杀了。这本书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威利 ;“美国梦”

【作者单位】胡荣,南昌航空大学,南昌理工学院;徐翰,南昌航空大学。

【基金项目】2011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于1949年写的揭露“美国梦”的一本书,该书使米勒成为一代大师,获得无数奖项,被称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主人公威利有30余年的推销经历,他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直到临死都对自身毁灭的原因浑然不知。《推销员之死》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一、威利的“美国梦”

“美国梦”这个名词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国梦”指的是1776年《独立宣言》上提到的“自由、平等、民主”。狭义的“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每个人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凭借自己的智慧、胆量和勇气,就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成功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社会阶级、他人援助没多大关系。这种人生信念与美国的经济自由、政府鼓励人们自由发展有关,这也使得很多人将美国当作淘金圣地。

《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是一个年过六十的推销员,他和当时所有的美国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产阶级。威利的生活很快就达到 “美国梦”的标准,房子贷款很快要还清了,也拥有了自己的汽车。但他的生活并不如意,因为家中的电器设备需要花钱修理,每天的支出都超出预算,他只能不停地奔波推销。

更窝心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一直都没有固定的职业。大儿子比夫喜欢田园生活,在牧场养牛,威利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小儿子倒是对生活充满信心,但一心扑在找女朋友方面。所以尽管威利对推销员的工作已经力不从心,却不能放弃。身心俱疲的威利变得精神恍惚,面对失败的人生,他在恍惚中开车身亡,用自己的死亡为家人赢来了一笔保险金。威利希望这笔保险金能帮助比夫解决投资困难,帮他实现“美国梦”。《推销员之死》通过威利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揭示了威利“美国梦”的破灭过程。

二、威利扭曲的“美国梦”

威利一直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实现梦想。一方面,他坚信自己具有成功的潜质——极好的人缘。另一方面,他认为冒险是成功的前提,只要具备冒险精神,就能成为富翁。这方面的意识主要源于威利的哥哥,威利的哥哥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人,他17岁就独自走进原始森林,在那里发现了钻石矿,成为富翁。威利不愿意和哥哥一起去经营矿业,而是将哥哥的探险精神用在城市里。威利将“美国梦”的实现寄托在敢于冒险、好人缘这两方面,他自己朝着这两个方向奋斗,也将这种思想当作人生目标来教育孩子。

生活中,威利一味地将主观愿望当作现实,他将这种疯狂的想法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因为喜欢儿子,就主观地认为儿子就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比夫喜欢打橄榄球,他就认为比夫将来一定会成为球星,一直将他当作球星来培养。伯纳德那句“数学不及格不能毕业”,在书中出现多次,成为一大悬念。但威利却主观认为,会有三所大学争着给比夫奖学金,怎么可能不毕业?不能上大学?因此,当威利第一次听到伯纳德说这句话时,他就果断要求伯纳德给比夫提供答案。这样的教育方式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暑假中,比夫找到威利,说自己的数学不及格,如果不补习就不能毕业。但威利却搬出了他的好人缘理论,说自己出面找一下数学老师,比夫肯定能毕业。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断送了比夫的前程,比夫没有成为橄榄球明星,也没有上大学,倒落下了偷窃的坏习惯。更可悲的是,直到比夫34岁,威利还不知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威利还是一个矛盾的人。威利的妻子琳达温柔贤惠,威利常常将“你是我的主心骨”挂在嘴上来赞美妻子,但实际他一点不尊重琳达。琳达看他心情不好,换着花样给他制作美国奶酪,他却粗暴地责怪不该这样;为了节省生活开支,琳达的丝袜补了再穿,但威利却背着妻子在外面养着别的女人,还送给她成打的丝袜。

可见,威利的“美国梦”是扭曲的,其破碎的一个方面在于他将幻想当作现实,曲解冒险精神,过分强调人缘。

三、威利失败的家庭教育

直接导致威利“美国梦”破碎的另一个方面是儿子不成器,这给他的打击是致命的,也是促使他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

威利性格中具有矛盾性,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成功,这种努力包括善结人缘,勤勤恳恳,诚实做人。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又认为人应该要有创新,具有开拓冒险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对于比夫的一些不良习惯,他一直不去正确引导。在发现比夫第一次将学校更衣室里的橄榄球“借来”之后,他让比夫赶紧还回去,后来发现比夫不高兴,他马上改变态度,认为“他总得拿一只比赛规定用的球练练”“教练大概会祝贺你有主动精神吧!”就这样,他将一件错误的事加以粉饰,无形中鼓励了比夫的“偷”。因为没有及时引导比夫改正错误,最终导致比夫品尝到恶果——每次找到新工作,都因为偷窃而被解雇。走投无路之下,比夫只有向好友奥利弗求助,但偷窃恶习让他盯上了奥利弗的金笔,最终计划成为泡影。

在威利看来,好人缘是成功的基础,他过分强调人缘,忽视能力。邻居的孩子伯纳德爱学习,成绩好,常常将比夫在学校的情况反映给威利。但威利不仅不爱听,还十分讨厌伯纳德,认为伯纳德只会死读书,没有人缘。对于好人缘的误解还出现在威利的回忆片段中,比夫将来家里玩耍的小伙伴当作义务工,指使小伙伴干活。威利见了,并没有阻止比夫的行为,还窃笑不已,认为这是儿子有能力、有人缘。在威利眼里一直优秀的比夫最后一事无成,这对威利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威利的双重性格在两个儿子身上都体现了出来。尽管比夫有些叛逆,但他还是继承了父亲威利很多的优点,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劳动,不想成为生活在城市的所谓成功者,愿意过田园生活。尽管他和父亲一见面就争吵,但他还是真心想帮助父亲渡过难关。比夫失败的原因是威利失败教育造成的,威利老是认为比夫有潜力,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致使比夫从小盲目自大,失去了学习动机。小儿子哈比身上体现了威利性格的另一面,喜欢说大话,将幻想当作现实,总有一夜暴富的幻想。在书中,哈比见到一个女孩,马上跑去搭讪,说自己是产品的推销员,自己的哥哥比夫是有名的橄榄球明星,哈比将假话说得跟真的一样。和威利的教育观形成对比的是,他一直不喜欢的伯纳德后来成为大律师,而伯纳德的父亲查理还是唯一能帮助威利的人,但威利尽管潦倒,还不屑于查理的帮助,拒绝了查理介绍的工作。

《推销员之死》表现了一个小人物的美国梦湮灭,更是一个英雄主义教育观的破灭。“美国梦”是生活理想的体现,但用梦想来麻痹自己却是一个莫大的悲剧。无论是“美国梦”还是其他的梦,都要脚踏实地行动,靠谎言和幻觉是实现不了的——这才是本书真正的用意。

[1]王苑苑,邹惠玲. 威利·洛曼的悲剧人生——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推销员之死》[J]. 电影评介, 2009(1).

[2] 徐杰. 精神生态视角下的《推销员之死》[J]. 芒种, 2012(18).

[3]潘婷婷.《推销员之死》中“好人缘”哲学的分析[D]. 南京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美国梦威利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威 威利 温基
梦想家威利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戏剧中的悬念设置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悲剧特色
《推销员之死》中的非语言交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