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湘声乐教学思想透视
2015-05-30姜星名
姜星名
摘要:沈湘一生教学风格简洁、明了、准确,很注重对传统专业教学思想的形象化、具体化和准确化的解读,因而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演唱家。
关键词:沈湘 教学风格 教学思想 透视
一、沈湘生平
沈湘先生生于1921年,卒于1993年。他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他一生孜孜追求艺术不懈,无论在多么样的困难情况下,都没有放弃对声乐演唱与教育事业的热情。沈湘先生一生教育教学成果显著,但却很少留下专著、视频资料。很多的教育教学思想主要来自他的学生、亲人的回忆与整理。
沈湘先生一生教授过的学生无数,从国内著名歌唱家关牧村、程志、殷秀梅、范竞马、迪迪拜尔到诸多的海外洋学生,都受到了他的悉心点拨和热心辅导。他因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优秀教学成果,被称之为“东方的卡鲁索”和“沈湘现象”。十年间,他教授的学生很多获得国内外各类大奖,这些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是极为罕见的。在芬兰举办的多届沈湘大师班,也扩大了他的教学影响,他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也获得了海内外同仁的尊重和赞赏。
沈湘先生一生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求学阶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先后在天津、上海、北京等地求学,学习外语和声乐,并且在40年代的上海兰心大剧院、天津、北京各大剧院举办公开的个人演唱音乐会。由于多年跟随在华的国外声乐家学习演唱技艺,使得他熟悉了英法德意等多国语言,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对国外古典歌剧熟悉掌握的利器,不仅在发音方面较为准确,而且还在演唱过程中针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特点,摸索出了一系列的驾驭方法。
他的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当时他在北京多所大学音乐系任教。这一阶段主要展现出他在声乐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也是他的教学思想逐渐成熟、系统化的时期。五六十年代,他还先后参与了全国音乐周、国外古典歌剧的演出,获得了很多赞扬。但是文化政治运动峰涌而起的六七十年代,他几乎被剥夺了演唱和教学的权力,基本处于一个对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回忆、总结阶段。
文革结束后到90年代,是沈湘先生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贡献最为凸显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不但被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被邀请到歌剧系任教,而且还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和歌唱家。不仅如此,他还担任国际大赛评委和芬兰沈湘大师班的授课教师,身体力行地传达中国声乐演唱的能量和声音。
二、沈湘先生的教学思想
沈湘先生很注重对传统专业教学思想的形象化、具体化和准确化的解读。比如他针对在歌唱过程中强调气息的“气沉丹田”、“声音稳定”等问题,进行了自己的形象化解读。他认为需要在歌唱过程中保持最为基础性问题,需要首先注意气息的基本运用等技巧问题。他很少直接提及丹田,他甚至对诸多学生说,丹田在肚脐下面二三指的位置,我们的气息不可能达到丹田,所以大家应该发挥想象力,而不是气息真的能够达到的位置。艺术需要想像,这一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调气息要深。
要想对演唱时的气息进行灵活、深度运用,其次还需要稳定演唱者的喉结,并且使得演唱者的喉结都处于放松与较低的位置上,这样才发出具有生动、富有灵性的声音,才可能实现深气息演唱的目的。因而,在演唱时需要注重气息的流畅与心理放松的统一,需要结合演唱者的个人积累和独特的情感进行声音的塑造。基本功在演唱中的运用,需要更深一层的理解声乐原理中的抽象概念之后,才可能正常进行,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气息的深沉方面。他在教学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无论男声、女声的训练,他都一直遵从简易明了的原则,一直都较为注重整体性的统一。因为他认为要想唱好歌曲,必须注重浑身多个环节的统一。因而,需要注重对气息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强调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正确状态和判断声音色彩的能力训练与感知训练。因而,无论气息在语言上是什么作用,都需要演唱者亲身体验内在的感觉和状态,需要发挥整体性的作用。由于他个人在演唱中一直极为喜爱卡鲁索的音色特点,进行模仿和琢磨,因而在训练学生过程中也注入了这种对浑圆音色的着迷特点,因而他在男声的训练中更为关注对气息的训练和指导。
除了训练学员如何控制气息,灵巧的运用气息,调整气息,他还强调学员也需要去努力积极的探索符合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感受。尤其在强调如何用喉咙打开的状态进行演唱方面,将最好的状态融入最佳的声乐歌唱中。因而,在对女声进行气息训练时,尤其强调气息的灵动性,尤其强调女高音的训练中,需要注重头腔音色在气息基础上对声音的美化作用。因而,他在训练学生时,对气息的训练,不仅是为了唱歌状态的规范,更是对深层情感、生理特征与美好音色、表现力的统一。因而,他更为注重对气息的训练和头腔共鸣的同时、也更注重大瓶子——胸腹腔的共鸣对音色质量的影响作用,强调学生需要在小瓶子——头咽腔的基础上把握胸腹腔的色彩变化。
但是沈湘先生强调喉头稳定和放低的同时,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外在表现,他更为关注声音的协调与统一。因而,沈湘先生在进行声乐教学训练时,其实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感受和所产生的声音效果统一。他反对单纯的从外在动作训练学生的做法,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学员的误解而走弯路,他所更注重的是气息和声音统一这一基本功问题的准确性问题。声音的准确性,在更大程度上是演唱者自身体验与想象力、情感抒发的准确性。因而,他强调演唱者需要在保证喉头的外在形态正确的情况下,也要实现个人演唱状态与心理状态的稳定,在演唱中融入积极的情感特征,也是实现正确声音的途径。一般情况下,演唱者这些因素的融入,可以保证声音的统一与正确,音色的和谐,不出现一般演唱者常见的压喉头或僵化等问题情况,从而导致在男女高音区演唱训练时会出现很多问题。
三、沈湘先生的教学风格
沈湘先生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特点,体现出他对声音的独特理解和简洁、准确的风格特点。他很注重在演唱中教学风格的简洁与准确,注重风格的明了和通俗。
他在教学中较为注重演唱技巧的基础性、准确性的同时还注重教学风格的通俗易懂。比如在训练高音区尤其在男高音唱高音的过程中,他主张在演唱高音区时,不能过分的强调嗓子或喉结的低位置,而是进一步通俗的讲,需要整个人沉下来。他在很多年的声乐教学中还一直主张,在男高音唱高音时,喉结的位置是需要相对稳定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喉结像“打哈欠”或深吸气似的下沉。准备好了这个状态,再以非常兴奋的状态,突然气息冲击声带,这样喉结喉头就可以在稳定、低位置的状态下突然闭合,从而产生强有力的高音色彩。
这些观念与高音区声带关闭的论点并不矛盾,而是将其具体过程进一步的细化了,因为沈先生在声乐教学中,很通俗的将其理解为高音上去、气息下来。因而,对气息的运用,主张采用气息的方式很自然将喉头往下“推”,这样就可以让喉结喉头下自己实现下“沉”。从而实现人为控制到自然实现的一种自然结果。这样的状态就可以实现高音的自然迸发,气息的自然运用以及情感的自然流露等。沈湘先生的教学风格是自然和通俗、准确的结合,这也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结果。采用这种办法,不仅可以避免演唱中人为用力往下“拉”气息导致声音讲话的情况,还可以在强调基础、强化情感特征与遵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很多风格特点的渗透。沈湘先生多次提到,当演唱者在深吸气时,喉结会自然“沉下来”。但是,这也是一种对吸气感觉的强调,因为此时并不是真的吸气后喉头下移,而是一种伴有较多想象与感觉的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生理活动。在这种活动中,需要多种因素的参与,这样这种行为就会自觉产生生理上的反应,这些自然的机理状态需要在平时进行反复的嗓音与其他肌能训练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因而,沈先生强调这种最为基础的训练,强调采用心理特征与生理活动规律相一致的节奏,采用较为合理的、自然的演唱状态,从而最终实现演唱者所追求的目标。
沈湘先生的教学风格不仅局限在基础性问题方面,在强调整体性方面也有一套非常通俗易懂的说辞。他强调声乐演唱者在歌唱时,需要强调声音的整体性。这个问题一直是声乐领域常年在谈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还引发了很多人的误解,从而走了不少弯路,最为关键的就是演唱中的歌唱气息保持问题,最容易引发糊涂与争议。各种各样的形容与比喻,常常让人觉得如何使呼气的肌肉群和吸气的肌肉群进行对抗的呼气方式,是个很矛盾的问题,沈湘先生在这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读。沈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将其简单的概括为:有保持、有控制的呼气。
他很少谈及被分为多种不同位置的对抗问题,这就去除了很多演唱者关于对抗问题的解释。他认为,对抗是不存在的,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歌唱者苦苦追求。这一问题曾经在声乐演唱和教学界争议多年,也让很多人在多年的实践中眼花缭乱、手无足措。因为演唱者在演唱中追求对抗,是一种极为抽象的问题,这是一对看似完整的提法,还是最终需要相同的肌肉群去完成两个不同、相反的任务,因而很多演唱者在生理体验方面还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多人的茫然。针对这一问题,沈湘先生与其他许多教师说的教学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他强调声音的通畅与自然,他最常说的就是腰部一松气息就进入了,这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不是主动吸气的状态,因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主动吸气。因而,其他教师所常用的类似于“气息保持住”、“扩张腰部”、“腰部撑胀出来”、“腰部扩开”、“鼓上腹,收小腹”等等,他都很少运用。
总之,他凭借简单、高效的语言,使得学生能够听懂他所要传达的想法与声音需要。运用诸多上面风格的教学用语,往往导致学生不仅在声乐训练中启发大,还很容易找到歌唱需要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杜佳漩.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女高音音乐形象分析[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2]任玉萍.歌剧《迪多与伊尼》人物形象塑造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