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舞翩跹植大地 一朝春华展秋实

2015-05-30刘子瑄

艺术评鉴 2015年19期
关键词:传承民间民族

刘子瑄

摘要: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历程展开论述,将“学院派”民间舞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法的课堂案例与晚会《大地之舞》《大美不言》的实例相结合,探索“学院派”民间舞十年来的变与不变,展开思索。

关键词:传承 发展 情感 民间 民族

“学院派”民间舞的发展已走过六十余载,从戴爱莲先生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将中国“纯粹的民生艺术”推向大雅之堂为起点到《大地之舞》再到《大美不言》,一代代民间舞人怀揣着对民间舞的热忱之心,心口相传、一脉相承,为办好“学院派”民间舞事业奋勇拼搏,以此来表达对民间舞的传承与热爱。从部分作品的创作便可看出,由80年代的《春天》到90年代的《扇妞》再到20世纪的《六月清河》《红珊瑚》等,见证了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将中国文化精神和当代艺术精神相结合的愈加紧密。

有人认为,“学院派”民间舞就是原生态舞蹈,这种认为并不正确。“学院派”民间舞的定位是“源于民间,高于民间,既不失风格又科学规范”,这与我们日常见到的民间舞概念不同,除了寻根溯源,遵循民间民俗庙会的传统,又多了一种心灵的把握,一种民族精神的把握。通常说跳舞跳的是“心”,即是这种“心灵”的把握,用“心”感受所跳舞蹈的环境、情景、情感、人物,融入到舞蹈的环境中去,把自己想象成这舞蹈之中的一员,你会发现舞蹈更加精彩了。《大地之舞》《大美不言》这两台晚会相隔十年,却是将民间舞主要作品的精髓得以展现,让我们更加了解到民间舞的韵味之所在。

晚会中的亮点众多,使笔者感触颇深,在这里只简单的提出几点:晚会《大地之舞》中的优秀作品《扇骨》不仅是此台晚会的优秀作品,更是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创作出的代表性作品,该作品将“学院派”民间舞的指导思想贯彻始终,作品讲述的是一位陶醉在半梦半醒中的老艺人形象,感叹世态炎凉。一把扇子不仅是老艺人作艺的道具,更是讲述其一生的有力说辞。在扇子的开合间体味到老艺人年老色衰后对待世态炎凉的态度,在扇子的一张一弛中仍旧保持着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不问世事,不顾南北东西。在舞者的表演上可谓是“精通”,不仅有“形而下”的动作准确到位,更有“形而上”的情感适时抒发,将民间舞指导思想的“一个‘点”以身体训练为基点与情感的准确表达相结合从而达到指导思想的终极目标“天人合一”的舞蹈状态。优秀作品《掀起你的盖头来》掀起了晚会的一个小高潮,诙谐、幽默、热烈、轻盈的表演特点使得观众的热情一起被带动了起来,潇洒英俊的吐鲁番小伙们为了心爱的姑娘争先恐后地炫技、献媚,美丽多情的姑娘们面对这群小伙一同起舞,舞蹈中透露出“喜、怒、哄、乐、逗、闹”等自然的生活状态,为舞蹈增色不少,使得人们觉得贴近生活的同时又不觉表演的做作、扭捏。也只有在这其中才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启示。将“学院派”民间舞指导思想的“一条‘线”广场民间舞——课堂民间舞——舞台(创作)民间舞的逻辑发展产生。将“学院派”民间舞源于民间,高于民间,既不失风格又科学规范的追求体现出来。这又使笔者不禁想到了晚会的另一个作品《老伴》,同样秉承着“广场民间舞——课堂民间舞——舞台(创作)民间舞”的理念,同样诙谐、幽默的表达特点,同样的编导,将维吾尔族和汉族的民间舞蹈带给观众们高潮迭起的视觉感受。整场晚会如果说是每部作品可展现出“学院派”民间舞的一点点风貌,那作品《红珊瑚》便可称之为是“学院派”民间舞的“集大成者”,是“学院派”民间舞每一步发展的缩影。不仅符合许淑媖教授提出的“元素说”,追求从心态到风格,从“俗”的秉性到“俗”“雅”亲和,再到“大俗大雅”的表达。更符合源于民间,高于民间,既不失风格又科学规范的定位。将中国文化精神与当代艺术精神相结合,以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宗旨,继承与发展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人本”观念在民间舞中的体现通常是善用圆形、方形、蛇形等等,人们常说的“天圆地方”“太极八卦”等形状与民间舞蹈完美结合,突显民间特色。更符合了“源于民间”的特点。“高于民间”便在“学院派”民间舞蹈训练的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中体现出来,更加全面规范,具有训练形体和心态两方面的价值。将传统民间的风格特点掌握娴熟、动作熟练,再配以“学院派”的科学训练方法、心灵体会,便可达到“既不失风格又科学规范”。《红珊瑚》的舞蹈动作象征着民间舞发展历程的同时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呼应。舞蹈动作在横向漂浮的同时纵向移动,不仅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表象状态,更暗含了一种隐性的状态,在蜿蜒曲折的前进道路上不失方向地徐徐上升。是一种隐性的寓意,标志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历史进程和前进的方向。

晚会《大美不言》与之前的“学院派”民间舞秉承着一脉相承的理念,其中更不乏优秀的“学院派”民间舞代表作。朝鲜族舞蹈《恋舞伊人》是张晓梅编导继《扇骨》后的又一朝鲜族经典力作。此部作品以韩国名艺黄真伊的生活再现为追溯,力求表现舞者黄真伊对舞蹈的真挚感情以及对舞蹈的追求无以言表的执着。从服饰可见舞蹈之华丽,一层层纱的相互叠层大红色端庄的上衣上刺着精细的绣,衬裤为明亮的金黄色,预示着身份的尊贵。舞蹈中舞者的一颦一簇无不在收放之中遵循着朝鲜族舞蹈的动律。舞蹈中快板与慢板相互连接娴熟,时而表现舞者的宣泄陶醉,时而又讲述舞者的用情至深,动作的处理间足以见得舞者对舞蹈的痴迷至深。舞蹈《刀郎麦西来甫》是又一经典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舞蹈中亦或是热情奔放,亦或是朗朗大方无不展现维吾尔族姑娘小伙儿的好客、好乐。整部舞蹈表现了浓烈的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好似相互奔走相告“热闹起来!嗨起来!”姑娘小伙绝不怠慢。这是晚会的一个小高潮,一个带动全场观众的小高潮。舞蹈《淮水情兰花弯》与前面的《刀郎麦西来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再是过于强调掀起一波波的小高潮,而是带你静下心来,与舞者一同追溯到老一辈民间舞人对“学院派”民间舞的探索之路,寻找到“学院派”民间舞的“根”。这种从“民间——课堂——舞台”的历史轨迹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追溯可见的。如果说《大地之舞》注重的是“学院派”民间舞的发展历程展现,那么《大美不言》注重的便是“情感”的抒发。一种由单一表演的形式内容到情感的抒发的升华,表现的是几代民间舞人对民间舞的热忱之心和坚定不移的探求之艰。由重形式到重内涵,由重表演到重情感的追溯。“情感”乃“形而下”的动作与“形而上”的意识二者相互结合的产物,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两场晚会相隔十年,十年来却是“一脉相承、和而不同”的“学院派”民间舞理念的坚持对“学院派”民间舞的又一强有力阐述。舞台的表演更加娴熟,舞台的控制力更加自如。

纵观《大地之舞》和《大美不言》两场晚会,每场晚会都集结了汉、藏、蒙、维、朝五大民间舞作品的精华,不禁使我想到了民间舞学科自创的“学院派”民间舞教学体系以及对民间舞教学法课堂案例的具体实践。“学院派”民间舞的课程设置上是全面系统的。经过民间舞专家们的不断摸索创新,建立了一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首先,藏族舞蹈以膝盖和腿部的屈伸训练为主,对于身体下半身的稳定性要求非常严格,而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正是应加强身体的稳定性,因此藏族舞蹈被设定为“学院派”民间舞的第一门课程。东北秧歌与藏族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注重腿部和膝盖的训练,如跳踢步等。因此与藏族舞蹈一同被设定为第一学期的民间舞课程。待学生的腿部训练完成,身体的稳定性有所突破,随后便是由腿部向上移至胯部的训练,显而易见,傣族舞蹈对胯部的要求十分严格,身体的三道弯等体态的形成胯部的成分占据主要因素,因此傣族舞蹈便是“学院派”民间舞的第三门必修课。有了胯部的训练,再向上便是腰部的灵活性掌握,云南花灯的正崴、反崴、小崴等将腰部的运用和协调性得到充分的锻炼。再由此向上训练大腰、后背、胸腰、肩膀的灵活性,蒙族、维族、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以此类推,顺序教授。最后待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训练灵活,气息的运用更加娴熟之时,便学习整个民间舞中最难学习的朝鲜族舞蹈。这样的民间舞学习顺序,不仅让学生有身体缓冲的时间,又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按照科学的方法得到系统的训练。再观民间舞教学法的课堂具体实践,我们又看到了“学院派”民间舞的另一严谨而又富有系统性的一面。“学院派”民间舞教学讲究方式方法,“课堂讲授法”、“谈话法”、“情景启发法”、“角色转换法”、“模拟法”、“欣赏法”、“生活体验法”、“创造法”等等,这八种方法是舞蹈学院的“学院派”民间舞又一力作。将“学院派”民间舞的教学法方法得以总结,使得教师教授中有据可依,有据可行。这些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甚是广泛,例如“课堂讲授法”在教授藏族舞蹈时可以先从藏族民间舞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入手讲解藏族舞蹈体态的由来,把握住藏族舞蹈的精髓“颤膝”,以及藏族舞蹈重拍向下的动律节奏,紧接着教授组合顺序,讲授过程中注意每一个组合动作要做到位,讲解清楚藏族舞蹈的在跳时膝盖连绵不断的感觉,以及向旁屈伸时坐胯的注意事项,注意语言的简练和专业术语的使用,通过讲授使得学生藏族组合相应的主要内容,按照组合顺序和讲解的重点进行讲授。“谈话法”也是在民间舞课堂上谈话法是十分常见的方法,一般应用于掌握了动作顺序和基本要领,需进一步掌握动作动律的配合以及熟练度的训练中。例如:维吾尔族组合的教授中,教师在教授完动作学生掌握后需进一步掌握动律和韵味时,教师会采用谈话法进行下一步的课程,教师一般讲解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方法,然后通过教师讲解的经历学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教师也会在讲解中提出问题,比如“我曾经在学习维族组合时就思考过为什么要用立腰拔背的体态?”“为什么维族组合的上身胸腰部很重要?”此时学生就会和教师一同进行思考,谈话交流,自然而然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还有“情景启发法”,是一种在民间舞课堂中非常适宜、实用的方法,例如:蒙古族组合课上老师经常说,跪坐在地上上身向后靠,感觉下自己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头顶是蔚蓝的天空,身边是成群的牛羊;维族组合课上老师经常说眼神向二点方向看那串葡萄是不是熟了,是不是见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藏族组合课上老师就会经常说,想象头顶上顶着一片羽毛,跟随着你的身体左一下右一下地摇动;汉族组合课就更热闹了,一想到在每个月一两天的赶集、庙会活动的热闹劲儿学生的劲头就会被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是情景启发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最最熟悉最能立即感知到的方法。“角色转换法”是民间舞教学法的课程就是很好的“角色转换法”应用的契机,学生站在教师的位置教授民间舞组合课并上课前按照教师的要求备课、准备教案,按照教师平日里的讲授方法体味教授时的感受,更利于学生对组合的掌握和记忆。例如:民间舞教学法课程课前学生准备好教案和要教授的内容,上课带领同学教授,并且要注意讲解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在掌握动作和韵律的同时加深对舞蹈进一步的理解,等等。将民间舞蹈的精髓更好地吸收。这两场晚会更是检验“学院派”民间舞的教学体系训练成果以及教学法实施成果的展示会。

将中国民族民间舞五十余载的探索进程得以展现,将和而不同一脉相承的“学院派”民间舞殊途同归,将不断创新进取的“学院派”民间舞的优秀成果得以汇报,影响颇深。“学院派”民间舞定会按照这些前辈们探索出的民间舞道路继续继承发展下去。根植大地,起舞翩跹,翘首数载,春华秋实。

注:

《大美不言》晚会分为汉族舞蹈篇和少数民族舞蹈篇,为同一时期的同一系列晚会,在此合并为一场写,一并概括为《大美不言》晚会。

参考文献:

[1]潘志涛.大地之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传承民间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