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及对策
2015-05-30任现龙高峰
任现龙??高峰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72-01a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改已逐渐深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和对教材在教学中的实施,我们感觉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旧有的考试评价制度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在教改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有些问题还期待专家、同行能给予良策。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识与观念也随之改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使知识由被动地吸纳变为主动的吸收,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满足了学生天生爱动的特点,动手动脑的能力得以锻炼,使学生遇到问题后知道怎样想和怎样做,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标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真理;尊重和热爱生命,尊重和热爱祖国和人民,尊重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学生学会情感的表达与交流,以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热情高涨,使教学更加人性化。
(2)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出现纪律问题,让学生总结、发表意见不可避免地出现时间紧张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课上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新课程理念的应然要求每位教师实质上都有其教学观念,犹如每个人都有其人生观一样。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教学观念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反观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教学实践领域每一次大的进展首先都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到赫尔巴特的统觉教育理论,再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学理论,以及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当代教学论,教学观念不同,以此为指导的具体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也不同。可以说,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成为新课程的应然要求。
这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教学的工具价值观,不断体验并研究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相融关系,突破以往用固定方式处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习惯图式,创造性地、灵活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课程进行设计并实践。当然,教学观念的习惯图式一旦形成,即具有了一定的惯性和惰性,这会使新观念的融入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导致观念转变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因此,教师对新观念从经验理性认识到理论理性的理解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课改实施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1)多交流,促发展
教育局教研室举办课改培训活动,优质课评选,示范课展示,流活动,使教师从主观上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学有所依,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新的教法优势整合、互补。
(2)立足校本,推进改革
1、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新课标实施中,一是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培训,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掌握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政策,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理论保障;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保证。
2、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改革进行
课程改革也同其他改革一样,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那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校本研究以学科研究为主体,研究内容可包括教材使用和开发,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实旋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研究方式可以是个案研究或专题研究。
3、开发校本课程,关注师生发展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基于学校本身自主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它既可以弥补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过于宏观、无法照顾到学校的实际缺陷。又给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实施、评价过程中。也会促使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可开发特色课程(家长学校:计算机信息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设置活动课程: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挖崛隐性课程: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教育,教师表率作用,校园文化熏陶,团队精神培养等),逐步形成多元、互补、立体、灵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能够实现师、生共同进步,能够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