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中学德育新观念
2015-05-30邹秋月康钊
邹秋月?康钊
摘 要: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素质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以学生为本。中学德育是形成学生德育认识,培养德育情感,践行德育行为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并积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德育;德育观念;以学生为本
德育观念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能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现和有效进行。中学德育应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摆脱传统德育观念的束缚,注重德育观念的不断创新。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从而帮助并促使学生形成主体道德人格与良好的公民意识。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德育目标,在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德育认知,形成德育情感,树立全新的德育观念。学生是德育中的主体,道德教育中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體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事实上也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原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1]。”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人要不断地从自身出发,将外在的道德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精神。因此,在中学德育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自律的德育观念。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德育无论从实践出发还是从理论思考都需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角度才能推进创新,进一步推动德育观念的创新,提升德育效果。因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发展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促进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
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中学德育新观念的对策思考
真实的德育工作中,应该是教师是德育的指导者,而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实现德育目标,践行德育行为,然后将外在的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养成自律的道德行为。
1.转变陈旧的德育观念,但要避免矫枉过正
中国的历史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几千年来这种传统成为了主流。《吕氏春秋》中:“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纳)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在做学问时形成了绝对服从老师的观点。在西方传统教育理论中也有体现,比如传统教育学派代表赫尔巴特就把对儿童的管理看做是德育的首要条件,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受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导致教育者持有这样一种旧的德育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3]。”“德育既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4]。”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道德教育重点突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把德育变成一种行为约束和管制,这样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失去了主体性。
然而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并不意味着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在对以往的旧德育观念的思考和转变中,要避免矫枉过正,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反映到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育应该从工具理性主义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地位上来,不仅重视德育的社会价值,还应该重视人的发展价值。学校德育的核心和目标就是通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进而构建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和法纪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品德,并最终实现人的价值[5]。
2.实现自我教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7]。可以看出,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这也是在德育工作中应该要坚持的新观念。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首先,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够形成亲和力,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他们能做到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需要达到的目的。明确的德育目标,就是在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自愿地、愉快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探索组织、参与活动、寻找方法与规律,不断提高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成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活动的主人。
3.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应付出真心和诚意
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说而已,应该从实际行动出发。个体道德需要道德实践来唤醒。学生作为不成熟的个体,他们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在学校德育中,教师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要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教师必须付出十分的真心和诚意。中学生的年龄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言行、情感的变化以及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诉求。对学生充满真诚热爱和细微体察。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教育就会丧失生命和源泉。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供适当教育,及时强化,注意倾听,观察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高 峰,洪棋文.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52—53.
[3]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4]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冯文全.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教育与自我教育[M].姜励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7]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 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