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2015-05-30刘小娥
刘小娥
摘 要:科学素质需要从小养成,它表现在能够用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对待理论秉持科学的态度验证,并且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得到自然定律。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质;培养
生物学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从生物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目的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提升科学素质。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引导着其他自然学科的研究,世界各国都在开展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活动,对此,我们国家也应该努力扩大生命科学领域的成就。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所有的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质为奋斗目标,为我国生命科学事业储备高素质的精英。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观
不管是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需要老师的指点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鼓励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这个年纪的学生总是对外界充满着好奇,生命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与自然非常贴近的学科,老师作为学生的领头羊,更应该激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并支持他们用学到的知识理论来解决问题。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不管是个性方面还是知识方面。老师对于切入点独特的问题也应该耐心地予以解答,并鼓励学生多提问。科学就是基于疑问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接下来的探索过程。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事实胜于雄辩。科学精神是勇于批判、勇于探索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大块的难题分解为小块的问题,学生要通过解决小问题来提升继续钻研下去的兴趣和自信。他们会以一个成功者的心态从一个小的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而不是不停的面对失败。赏识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考、独立探索。这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
生物教学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才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生物学涉及很多内容,不仅包含与生物有关的历史和知识,还包含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生物的过程体现着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生物学知识,无一不是一代又一代生物科学家探索真理的成果,這个过程虽然艰苦,但也显现出他们不同于常人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有关孟德尔两个基本遗传规律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进行介绍,这对老师的科学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具有求实态度的、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老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工作。老师应该将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这个过程既是科学家思维模式的展示,也是老师思维过程的体现。我们所说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依靠老师的引导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索,把不了解的新知识变为了解的旧知识,并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的内容。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受到老师思维的引导,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的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雏形,学生在形成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
三、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素质
在过去,哪个实验需要在什么环境下进行、需要用到什么器材都是教科书已经规定好的。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只要按照课本上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即可。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将书本上的实验再现,并没有自主地进行思考。即便实验结束,学生也没有对实验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也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今的教育理念主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老师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告知学生比较基础的实验技巧,实验用到的原理和方法则需要他们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实验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缩短他们实验的时间,提升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生物必修课中有很多的实验都涉及洋葱根,洋葱根的培育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实现。老师将培育工作交给学生不仅能促进他们思考课本上提供的培育方法,还会促使他们思考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完成培育。
四、培养科学的探索意识
过去的生物实验,都是由老师操作,学生观看,学生只需要知道实验的结果,不需要知道实验的条件和运用到的实验方法,学生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教育方式,既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为他们创造探索的条件,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他们有任何设想都应该尽可能地去满足。这样学生就不再是单纯地关注实验结果,而是更加看重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参与实验,对于他们逆向思维、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学生对哪一方面有兴趣,老师都应该充分支持并予以技术层面的指导。这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吴晓红.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