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探讨
2015-05-30李乃干
李乃干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具有形式多样的资助措施,能够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具有助困功能,而且具有育人功能。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将育人功能发挥出来,使高校贫困生在获得资金资助的同时,更获得精神层面的教育。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后续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挖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不仅帮助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更帮助他们自强自立,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關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
我国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效果。仅2012年一年就有将近八千万人次的贫困大学生接受了各种形式的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对贫困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进行保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同样具有育人功能,育人功能的缺失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后续问题。因此本人认为必须充分挖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通过学生资助工作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的育人职能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全面走上了正轨,当前我国已经完善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和帮扶机制。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将贫困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然而在以往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助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所谓的育人功能指的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教育既可以是显性的又可以是隐性的,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育人职能。
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能够为贫困学生提供动力支持
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贫困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牺牲学习时间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由于经济的压力这些学生不仅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甚至还不得不荒废学业。这无论是对于学生本人还是高校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以为贫困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方面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创造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减轻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不仅如此,高校往往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助政策,这些政策也可以激励贫困学生努力学习,通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获得国家和高校给予的奖励,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动力支持功能。
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德育功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本身就意味着国家和高校对贫困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关怀。通过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和高校助学金,为一大批贫困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学生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以及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无论是哪一项资助对贫困学生而言都是雪中送炭,使其能够感受到社会与他人带来的温暖。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能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又有利于贫困学生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不仅如此,笔者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曾遇到一位学生,刚开始他不愿意承认家庭贫困、需要资助,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他在课余时间在学校附近的餐馆打工。笔者在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后联系系部为他安排申请国家助学金,然而该同学却表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资助。笔者认识到这正是一个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重要时机。笔者教育该学生资助工作正是实现“他助—自助—助人”这一过程的重要一环,贫困大学生通过政府和学校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将来可以将爱心传递下去,回馈社会。该学生最终接受了国家助学金,在国家助学金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参加了当地的义工组织,积极回馈社会。这正说明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还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实践创造功能
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中不仅有学费减免、国家助学金的无偿资助,还有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等有偿资助。勤工助学是在教育部门或学校的指导和组织下,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合法的校内外劳动,高校各部门都会相应地提供给学生一些工作岗位。勤工助学是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可以引导在校大学生更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贫困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能够投身于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还可以砥砺品格、磨炼意志,提高竞争意识。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要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笔者在工作中曾经给很多贫困大学生提供过勤工助学的帮助,笔者发现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贫困大学生不会由于“不劳而获”而感到不安,能够逐渐在工作中摆正心态、克服自卑心理、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在工作中贫困大学生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很多参与了勤工助学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具有较强的就业实力,且性格变得更加阳光和开朗,这正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所在。
4.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进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受助的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关系到贫困生的认定以及助学贷款的偿还。因此,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要致力于培养贫困学生诚信、乐观、坚强、感恩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首先,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就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绝不允许弄虚造假、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笔者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时教育学生弄虚作假可耻,占用贫困生资格获得不应得的助学补助更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同时鼓励贫困学生贫而有志、诚信有礼,引导贫困学生自尊自强、热爱生活、不卑不亢。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培养贫困学生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性格。
二、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育人功能的发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有部分贫困学生存在着责任感缺失、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严重背离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初衷。而在高校方面也存在着教育不够深、学生资助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本人以本校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对这些后续问题进行了总结。
1.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责任感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责任感严重缺失的情况,这与高校在制定资助措施和认定贫困生资质等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由于一些民政部门工作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导致部分学生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来获取经济利益,这种违规现象的“成功”造成了浮躁和虚伪的风气。其次,由于认定贫困生资质比较困难,造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资助成效。最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很多情況下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资助上,而没有对贫困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资助。
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缺乏责任感的学生为了不当得利而与贫困生争抢名额,开具虚假证明的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学生甚至拉帮结派、大行贿赂之风,真正的贫困学生应得的资助反而被挤占了。这样不仅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现象,更加败坏了高校风气。
2.滋生不劳而获心理
一小部分贫困学生缺乏回报社会和感恩社会的思想,将国家和高校提供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获得资助之后挥霍无度、荒废学业。笔者曾经痛心地看到一名贫困学生由于得到了稳定的高校资助,改变了从前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开始追求名牌衣物、名牌手机等高档消费品,与其他同学攀比吃穿。丝毫不感恩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帮助,也不体恤父母的艰辛,产生了严重的不劳而获的心理。而这种现象又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甚至心灵的扭曲。这种现象在当前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并非少见,急需引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的重视。
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贫困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压力之下,其父母往往文化程度较低,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进入大学之后,一些受助学生由于对资助政策产生误解,加之其面临着学业和经济上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贫困学生性格相对敏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进入大学后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
4.缺乏制约制度和资助后续教育
贫困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在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助学生出现责任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教育工作存在缺失。笔者发现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没有建立完善的制约制度,也很少对受助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对于高校资助工作中发现的贫困生奢侈消费以及受资助学生证明造假的情况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和追溯,甚至对于一些贫困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追踪。
三、切实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资助方面的文件精神,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创新,着力于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暴露出的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使育人功能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1.将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相结合
我校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并将其贯穿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首先,我校非常重视感恩教育,经常组织受助学生参加义工服务、支教服务、座谈会等活动,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在全校学生面前树立受助贫困学生自尊自强、回馈社会的良好形象。第二,成立互帮互助小组,为受助贫困学生开辟了感恩回馈的活动平台,并组织受助贫困学生相互帮助,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第三,学校和各系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例如,每年组织受助贫困学生深入偏远山区进行宣传和支教,组织受助贫困学生参加公益宣传、义卖会、慈善赈灾等活动,让受助贫困生感受到助人的乐趣。最后,学校尽最大能力通过勤工助学方式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勤工助学的薪资待遇,鼓励贫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自立自强,培养贫困学生自食其力、自尊自信的品格。学校要求各系辅导员对每一个受助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全程的了解和关怀,缓解受助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2.将资助工作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校对于贫困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就业教育,旨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培养受助贫困生的就业、创业信心。例如,在资助育人活动中加入创业教育,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协同招生就业办公室经常开展创业和就业讲座,有目的地提高受助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业素质。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作品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立项和各种社团活动。我校将进一步把完整的创业就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起来,全面提高受助贫困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在资助形式方面,也将逐步提高勤工助学和薪酬的比例,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和参与劳动来获得资金支持。
3.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对受助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帮助受助贫困生及时调整心态,树立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例如,我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年在资助政策宣传月中和“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等部门联合开展了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以及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的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受助贫困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本人在工作中就经常找机会与受助贫困生谈心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感受,以平等的姿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扶,还经常鼓励受助贫困生不惧少年穷,用名人以及学校的教师、毕业生的亲身实例来鼓励他们奋发自强、摆正心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应给受助贫困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应该致力于培养他们热情、乐观、热爱生活的健康人格。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将其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回馈他人、乐观坚强、贫而有志的品格。学生资助工作者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心态,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明敏.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1).
[2]徐俊.做学生成长的助手[J].北京教育:德育,2010(Z1).
[3]吴金妹,袁进霞.关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1(01).
[4]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
[5]魏东.新体系下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7).
[6]龚晓林,丁恒康.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04).
[7]杨周贇.浅析辅导员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J].科技视界,2012(35).
[8]尹霞.加强和改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