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美育渗透初探
2015-05-30丁小琴
丁小琴
【摘要】 美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数学教学美育渗透主要途径及其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美育;渗透;发掘;展示;融贯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培养人的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观念,提高人的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生活是美的,源于生活的数学汇聚了生活之美. 爱美的天性在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表现最为明显.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把握最佳时机,在课堂中进行美育渗透教学. 数学知识从内容到方法到表现形式无不包含着神奇独特的美学因素,使数学这门科学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掘数学之美,展示数学之美,融贯数学之美,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 使学生在感知、理解数学美的基础上,在充满和谐愉悦的审美氛围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有机渗透,陶冶充实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借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有效提高对数学美的欣赏能力,发掘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创造潜能.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美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要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潜在动力. 学生只有热爱数学,才可具备持久、强盛的求学欲望. 因此,数学教师应充分展示数学的美,诱发学生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形象直观的教具、学具,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中导入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审美意识的培养核心是情感教育,只有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智,以自己的主观情愫去积极追求客观外物的真、善、美,产生精神的升华,激发情感的共鸣,达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境地.
例如:结合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明确数学是现代高新技术经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好数学,为强盛、自豪的“中国梦”奋力拼搏. 在介绍我国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促进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中,激发学习兴趣,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 其次,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介绍一些生动形象的数学典故、逸闻趣事和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不懈探索数学王国奥秘的故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教学进程,列出一些趣味性、思辨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 再如,可以数学科学的严谨美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以数学结论完美性和解题方法优选法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二、发掘数学之美,陶冶学生情操
数学学科的美育与文学、艺术一样,同样具有其潜在的品德教育功能. 然而,数学的美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音乐等截然不同,它是一种从属于自然科学的隐性的美. 一般表现为结构的严谨美、图形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布局的统一美等. 作为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美往往是以一种数学思维结构的方式呈现出来,是美学中的高级形式.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首先遇到的是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它们无不蕴含着美的数学因素. 但这种美的体现,介质是数学语言. 而数学语言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间接性,因此,一些数学素养不足的人,尤其是阅历不深、学识较浅、审美能力不强的初中生,对于教学就不可能像文学艺术一样可以直接地感受和认识. 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素养,深入研读教材,精心发掘和努力提炼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营造一个富于和谐、愉悦、优越氛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遵循美的规律去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境界.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感知力. 例如,对于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其三条中线总是相交于一点. 各种三角形都是这样,这种自然而非巧合,使学生看到一种奇巧之美. 而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垂直平分线、三条高线同样也是分别交于某一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即便最为简单的三角图形也蕴藏着铁一般的规律.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中蕴含的美感,引导学生从数学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出发,使抽象变为直观,充分揭示了数学美的内涵在于数学学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培养对空间(即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等空间特征)审美的感知力也是这样. 解析几何所探讨的空间曲面表现为对称,虽然对称给人以单调、呆板的感觉,但这些图形和它们的方程之间有着一种极为和谐、统一的美感. 由此可知,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时,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融贯数学之美,注重审美想象
数学美的特点在于其抽象的理性形式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感性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生动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数学美感的体验. 将抽象乏味的公式、定理、概念先以具体、直观的形象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想象、联想使之上升为理性形象,最后形成由字母(数字)与运算符号建构的造型艺术. 学生通过审美想象可以帮助理解,降低对数学知识接受的难度. 课堂中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构型优美的图形、逻辑缜密的推理、工整科学的板书等,将对称和谐、简约统一等数学美的特征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数字难免给人一种枯燥、呆板、机械的感觉. 例如,数字“0.618”,单从字面观察,这几个数毫无特点.但如果能引导学生发挥数学审美想象力,给人的感觉效果就不一样了. 在数学中“0.618”被称为黄金分割数. 按这一比例做成相框会给人协调匀称的感觉;人的膝盖骨是小腿和大腿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高度的黄金分割点;气温在23摄氏度时人体感觉最舒适,因为23 ∶ 37(人的体温)是“0.618”;弦乐器声码在琴弦的0.618位置音色最佳……这些并非巧合,都是源自于数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美. 教师引用这些事例,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融贯到数学之中,不仅能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把圆柱内接于圆锥、圆锥内接于球、正棱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球、圆台内接于球、球内切于圆柱、球内切于圆锥、球内切于圆台以及球内切于正方体、球和正方体的所有棱都相切与球外接于正方体等等常见的特殊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相“接”相“切”问题,通过图形描绘、比较分析,鉴别异同. 通过多面体与旋转体的定义和性质,总结归纳出 “接”与“切”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各个元素之间的各种相互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截面,寻求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途径,这些都离不开想象. 优美和谐的图形可以使学生领略美的神韵,欣赏美的形象. 学生在对美的感受、鉴赏过程中形成了有序的知识结构和解题的方法体系,有效巩固了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数学美的特点,掌握美育渗透的最佳机会,充分发挥美育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和享受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真正领悟数学美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周家忠.试论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的美育渗透.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4).
[2]谢淑玲.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考试周刊,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