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的音乐感受力培养的心理学分析
2015-05-30陈淑贤
陈淑贤
【摘要】在钢琴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幼师生虽然弹奏完整、准确,但动作生硬,没有音乐表现,究其原因,是这类学生缺乏音乐感受力。针对幼师生这一现状,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感受力。音乐心理学指出:音乐审美心理有其载体,即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由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想象和理解领悟等几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部分组成。人类听觉的能力虽然与生俱来,但是听觉的全部丰富性则是历史的发展和教育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如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作品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和体验,相信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会逐步提高,那么作品的音乐表现也将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幼师生;音乐感受力;心理学分析
在钢琴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幼师生的钢琴回课或者考试多是以准确、完整弹奏一首作品为最终目标,至于教师所反复要求的音乐表现,则经常无暇顾及或者干脆抛诸脑后,而导致弹奏生硬,没有音乐感染力。究其原因,是这类学生内心缺乏音乐感受力。
有人说,音乐感受力是天生的才能,但我认为,音乐感是人人具备的,只是灵敏度的差别而已。音乐心理学曾指出:音乐审美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和人的听觉直接联系。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艺术的具体音响作为一种适宜刺激,作用于人的身心,产生审美快感。音乐审美心理有其载体,即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由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想象和理解领悟等几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部分组成。人类听觉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条件反射性的,也是有限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能对声音有所反应。但是人类音乐听觉的全部丰富性,包括对音乐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旋律、和声等等的感受力,则是人类在生活、学习中,借助于一系列条件反射联系的建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即历史的发展和教育的结果。据此,我认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明确钢琴弹奏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
大部分幼师生在入学前,由于日常音乐生活单调、贫乏,音乐视野窄,更没有接触过钢琴,缺乏系统的基础音乐教育,所以当她们面对钢琴课时,都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高贵的、费力的功课,完成作业时也习惯用语文、数学的思维去完成,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门音乐课程,这是需要与人的听觉联系起来的审美活动。作为教师,应该尽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钢琴的审美观念,要告诉学生,钢琴作品是作曲家特定情境里的情绪转化而成的乐谱,作为弹奏者,就是要学会在作品里发现、感受美好的东西,能够打动心灵的东西,比如美的旋律,美的伴奏织体,美的音乐内容,美的音乐风格等等,然后学会努力在钢琴的琴声中还原这种美好的东西。一首钢琴作品的成功演奏,不但需要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作品的美好,能够表达作品的音乐内容。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主动获得对作品的初步感知
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乐谱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因此,学习新谱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也就是课前认真读谱。这样,当教师在课堂讲授新课时,学生就可以清晰感觉到音乐作品的分句、语气、风格、高潮部分等等,如能坚持训练,更能养成感受音乐重要的能力——内心听觉。
在学生度过启蒙教学的阶段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课前预习。内容包括:1.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询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介绍;2.尝试视唱作品的音高、节奏 ,大致了解作品的旋律、织体和难点;3.找出所有的表情记号,包括连线、跳音、重音、顿音、力度、延长、反复记号等等;4.弄懂表情术语,比如柔板、行板、小行板等等;5.分析音乐的组织方式、音乐的材料运用及相互关系、乐曲的分句等等。
每首作品的预习内容不一定需要全部学生都要完成,教师可分几个小组,设立组长,由组长组织寻找答案,上课时派代表发言即可。一开始,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够高,读谱经验不够,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不宜多、难,要注意顾及学生的能力,只需她们视唱或者找找有关的音乐资料就行,逐渐的,当学生的音乐知识不断提高,预习的经验充足时,就可增多一些预习项目。
三、通过让学生聆听范奏,获得对作品进一步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在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聆听,从中获得对作品的进一步体验。提高听觉能力,就是提高学习和理解音乐艺术的能力。
1.当学生通过预习获得作品的感知后,教师就应整首、整段或分句、甚至个别小节的示范弹奏,用音响刺激学生,促使其感受作品的音乐特性。音乐特性就是指音乐的性质,比如说,它是快乐的,还是忧郁的;是活跃的,还是悲伤的;是激昂的,还是抒情的,等等。感受到音乐特性就抓住了音乐的整体风貌,因为特性不同的音乐可表现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这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音乐知识、生活经历去贴近作品音乐特性,诱导他们去想象。比如聆听《快乐的女战士》时,乐曲是通过轻快明亮的旋律、活泼跳跃的跳音音色和节奏,表达了红军女战士热爱生活、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那种欢喜的情绪同该作品的旋律、节奏联系起来想象:假期结束了,很快就要与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好朋友在一起,又能学到很多丰富的知识,心情既激动又兴奋,连说话、走路的速度都变得轻快;聆听《可爱的家》时,乐曲是通过深情柔和、略带伤感的旋律抒发了思乡之情。教师可引導学生回忆:一年级作为新生进入幼师时,因为是初次远离家乡,不适应集体生活,自己是如何想念自己温暖的家、亲人呢?聆听《摇篮曲》时,可让学生想象把婴儿放在摇篮里,感受温馨的气氛和摇动感等等。
2.通过课堂上反复聆听,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感知去分析音乐结构,包括调式、调性、节拍、分句、分段等等。其中调式、调性、节拍比较容易把握,而分段、分句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掌握这种能力,因为划分乐句是为了理解乐句,理解乐句是为了理解乐曲,一篇文章只有懂得了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理解全篇的意思,一首乐曲,只有懂得每个乐句的含义,才能理解全曲的含义。教师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1)看谱面连线;(2)教师示范弹奏时在分句、分段的气口用夸张的语气、速度引起学生的注意;(3)让学生多跟琴哼唱,仔细听乐音的连贯性、趋势,提示学生有时断开的音之间其实是一个乐句的;(4)让学生明白,乐句的划分并不是只有一种,要学会大胆的尝试,体验多了,经验自然也就丰富了。
四、巧妙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入挖掘音乐内涵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巧妙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音乐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最简洁的语言,不必多做解释和说明,而是注重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并从实践中感受音乐。
比如,我在教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琶音记号的弹奏时,使用了该教学法。首先教师示范琶音和弦,要求学生根据歌词,边听边思考:它的形状像什么?它的音色令人想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后,教师不用着急做评价,可出示配乐图片,并诠释音乐画面:在深夜的花园里,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月光洒在水面上,微风吹过泛起粼粼的波光,同时出示琶音记号的写法和再次示范弹奏琶音和弦。这样学生就会顿悟琶音记号原来形象地描绘了月色映照下的水纹。接着我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体验作手指练习,如果手臂僵硬,我会启发她们用左手表现微风吹过水面的情态,如果学生的手指不懂抬高,我会启发他们水纹是曲线流动的,因此手指要主动抬高把音逐个弹出,整个课堂教学以音乐审美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带给学生的何止是弹奏法?那是扑面而来的微风,宁静的夜晚,皎洁的夜色,诗情画意的音乐啊!还有,我在教学《芭蕾舞排练》中,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由钢琴音乐作背景的芭蕾舞独舞视频,这样,不仅令学生沉浸在优雅的芭蕾舞艺术氛围当中,并且能轻松得到脚尖和指尖的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灵感。当教师弹出《芭蕾舞排练》这教学作品时,学生仿佛看到美丽的舞蹈精灵在键盘上跳出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一樣。接下来我在教音阶与和弦的教学难点时,学生自然把音阶的音乐特点想象为小碎步跑、大跳,而和弦则想象为小跳,当学生尝试用动作去表演音阶与和弦的声音特点时,学生就会轻松的从表演中归纳弹奏要领,最后学生再进行手指律动练习。
五、引导学生设计音乐作品中的对比因素,以完善音乐体验
运用对比是一切艺术进行音乐表现的原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设计作品中的力度、速度、情绪、调性、奏法等的对比,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音乐内容。
比如力度对比。没有哪一首乐曲可以从头至尾所有的音都用绝对相同的力度来弹奏,因为音乐是表现作曲家的情绪,所以必然有变化。除了谱面标记出来的强弱以外,还要仔细揣摩音乐中存在着的、但没有标记的细微的力度关系,切忌看到强的片断,就用力,看到弱的就轻,教师要告诉学生,从强弱的提示中要学会领会音乐的艺术意义,设计好作品的力度对比,将某种力度及其变化与音乐表现的需要联系起来。在教学《大海啊,故乡》时,因为该曲是伴奏曲,应以右手旋律为主,弹奏力度应强,伴奏为次,力度应稍弱,在设计左手琶音音型的力度时,我让学生把左手琶音音型想象为浪花,在设计力度时就着力模仿浪花的起伏,因此弹奏音量是在弱的基调上需作出先渐强再渐弱的效果。
又如奏法对比。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清是连奏还是跳奏;是二音的连奏、还是多音的连奏;是手指跳音、手腕跳音还是手臂跳音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作品《那不勒斯舞曲》中,右手旋律有许多的二音小连线和跳音,学生在弹奏时必须要鲜明的区分好奏法,用心体会乐曲表达的音乐内容:身着华丽服装的天鹅们翩翩起舞的优美舞姿。而左手的节奏型非常有特点,低音加上四个和弦,奏法需要手腕跳奏,轻巧、短促而有弹性,使音乐产生欢快、活跃的气氛。
其实,音乐中的对比因素有很多,我认为,只要能促进音乐表现的,教师都可让学生去尝试。
总之,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会在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作为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认真引导学生对作品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听优秀钢琴家的演奏,多欣赏各种音乐表演艺术,增加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各种知识,以让学生扩大音乐视野,努力吸取音乐养分。我相信,如能坚持做到上述几点,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肯定会逐步提高,作品的音乐表现也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