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中的戏歌探析
2015-05-30李华
李华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李谷一的《故乡是北京》轰动一时,自此,由戏曲和歌曲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演唱体裁——戏歌,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综合形式,为民族声乐,特别是戏曲等传统声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本文以戏歌为对象,分析了它的特点、艺术特征、价值。
【关键词】民族声乐;戏曲;歌曲;戏歌
戏歌,顾名思义,就是用戏曲的音乐素材来创作歌曲。它是戏曲音调与声乐表演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戏歌是在戏曲和民歌的相互交织、补充下形成的。它的产生不适1+1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戏曲和民歌两种艺术分占不同位置、不同比例、不同份量,从而表现出与这两种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艺术特色。笔者以自身之浅见,借鉴诸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戏歌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戏歌的特点
戏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风格、旋律曲调与唱腔、曲词内容、结构与形式、演唱形式、伴奏乐器几个方面。
(一)音乐风格
戏歌的音乐素材来源于各个传统的剧种。由于各个剧种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这就使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戏歌也是风格各异。如陶喆的《Susan 说》,这首歌曲在采用R&B曲风的基础上,引用京剧名段《苏三起解》,使R&B与京剧两种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新鲜、前卫的感觉。而在四川民歌基础上改编的川剧戏歌《康定情歌》加入了川剧高腔的因素。全曲听起来既有藏族民歌的风格,又有川剧高腔的风格。
(二)旋律曲调与唱腔
在旋律曲调上,戏歌与它所选的特定剧种有相似的地方,如取材京剧的《故乡是北京》带有京剧的曲调特点,取材山东吕剧的《好男儿纵横天下》带有山东吕剧的曲调特点,取材湘剧的《沁园春·雪》则带有湘剧高腔的典型曲调。在唱腔上,戏歌对戏曲唱腔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戏歌的句式为戏曲中常见的“单腔”“两腔”和“三逗”结构。第二,戏曲腔式中常见的“中眼起唱”(漏板起唱)也经常出现在戏歌中。第三,戏歌中还常出现戏曲中的标志性“拖腔”。
(三)曲詞内容
戏曲的曲词有很多是晦涩难懂的曲词,而戏歌则起到了一种把晦涩难懂曲词向通俗易懂的歌词之间进行的转化作用,还糅合了一些现代的新型词汇。戏歌的曲词也从戏曲中的注重抒情逐渐向叙事为主的方式进行转变。如传统戏曲经典之作《窦娥冤》突出表达了感天动地的情感,《西厢记》主要则是把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对比于现代的戏歌《北京一夜》,这个歌剧主要描述的是一段凄凄厉绝美的爱情,可见,内容的侧重点都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戏歌的主要内容有表现日常生活和情怀的,如京剧戏歌《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豫剧戏歌《戏比天大》,黄梅戏戏歌《安徽,我可爱的故乡》等;有用古诗格律新创诗词的,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还有用于商业广告的,如 “天和牌骨通”广告采用了京剧西皮的二六板式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戏歌可以表达人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四)结构与形式
从结构上看,传统戏曲主要有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在戏曲基础上创作的戏歌也主要是遵循着两种结构。现在常见的戏歌,如《故乡是北京》《大宅门》等大多是板腔体结构。从形式上,现在戏歌有整首都是戏曲唱腔的,如《说唱脸谱》;有配合着戏曲唱腔的,如《霍元甲》;还有歌曲中加入原戏曲唱段的,如《盖世英雄》。
(五)演唱形式
由于戏歌的题材十分广泛,创作也不受程式的束缚,因此演唱形式灵活多变,千姿百态。概括来说,它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
(1)独唱。独唱主要叙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对命运的感叹。实例作品有《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等。
(2)对唱。对唱主要起到推动情节进展、将思想感情的矛盾冲突引向高潮的作用。实例作品有京剧戏歌《我是中国人》《唱脸谱》等。
(3)重唱。重唱的实例作品有京剧戏歌《天上人间贺新春》《警》等。
(4)合唱。合唱的实例作品有京剧戏歌《中国戏曲真奇妙》《地久天长百年好》等。
除了上述演唱形式外,还有一种独唱加伴唱的形式,实例作品有京剧戏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六)伴奏乐器
早期戏歌的最主要、最流行和最乐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伴奏乐器是以戏曲乐器为主的。但是在现代音乐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戏曲乐器逐渐开始融入了其他的伴奏乐器。如在《1699桃花扇》中,主题曲和终场休息曲都因融合了古筝、二胡等音响而显得悦耳动听。又如国家精品大型音乐代表性工程《大唐贵妃》里有一段唱词是:“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这段唱词的配乐方面不仅有民族乐器,还加入了交响乐的伴奏,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舒缓人们的听觉疲劳。
二、戏歌的价值
虽然戏曲曾盛极一时,但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它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心理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为戏曲的生存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作曲家们结合流行歌曲的元素创作了戏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戏歌,以其高度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音乐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符合现代社会观众的欣赏口味。戏歌的出现在给戏曲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生机。传统戏曲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要重新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不断地进行改革。
结语
戏歌对戏曲的启示,也同样适用于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发展,应更多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以使自己获得更广阔的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周伟娟.浅论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流行歌曲的融合体——戏歌.大舞台,2011(5):41-43.
[2]吕静.走近“戏歌”——兼谈戏歌的由来及艺术特征. 戏文,2007(6):58-59.
[3]夏琳.“戏歌”漫谈.黄河之声,2010(6):24-25.
[4]吕芬.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戏歌”初探.四川戏剧,2012(6):161 -163.
[5]王建华.面对“戏歌”的思考.当代戏剧,200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