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乐记》中探讨中西方音乐美学

2015-05-30杜嘉莹

北方音乐 2015年20期
关键词:乐记音乐美学诗学

杜嘉莹

【摘要】本文从西汉时期儒生抄录先秦诸子著作并加以编纂而成的《乐记》中关于音乐的起源、音乐美学的讨论出发,联想到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音乐美学的探析。从中西方对音乐审美上的共同体验以及音乐的创作技法出发,如古人对什么是音乐、音乐的欣赏标准等方面进行讨论。并且提及古希腊《诗学》关于音乐表达人情感的重要性及影响歌剧诞生等方面进行简要联想。通过此文,笔者在中西方音乐美学上进行比较与思考。

【关键词】《乐记》;《诗学》;音乐美学

在关于“中西方美学”的议题一直是众多音乐学者的讨论话题之一。本人从《乐记》中读到关于中国音乐美学的思想的记载时,深深被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所触动。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音乐就以“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发展。而在西方,另一个文明古国,“古希腊”它的音乐是从宗教祭祀中产生的,这与中国音乐产生的“巫术说”有类似之处,但在这里本人要讲在西方歌剧体裁的内涵中折射出的中国先秦时期《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相吻合的一些现象。

从汉武帝到汉成帝百年间的一批儒生抄录先秦诸子著作加以编纂而成。《乐记》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汉初儒者搜集和整理了先秦谈乐的言论、特别是儒家谈乐的言论,综合起来,编辑成的一部著作。它的原作者,应当是先秦儒者,它的编辑者则是汉初儒者。

在《乐记》第一篇中对于音乐的由来进行了阐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所有的音乐旋律都是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有感而发产生的。音乐是人抒发个人情怀的一种途径。在人类历史的文明中,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音乐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艺术。他不会因为人种、信仰、阶级的不同而产生隔阂。《乐记》中提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人为什么会被感动,这是因为音乐触及到了人的灵魂。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事情,快乐的、悲伤的、愤怒的,也会享受功成名就的喜悦,反之也会有遇到艰难困苦的境域,音乐作为一种抒发内心的情感的媒介,通过乐音传达曲作家的心声、也感染了听到美妙旋律的听众。

在《乐记》中的《魏文侯篇》中提到“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这句话有力的证明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就如现今的人们,有的人喜欢听中国的民乐、有人却喜欢西洋乐;有人喜欢美国的流行音乐、有人却对日韩的流行音乐着迷。这也就是在《魏文侯篇》中提到的人听的是与他内心所切合的音乐。这样会在音乐中找寻自己情感的归宿。在先秦时期《乐记》中在《师乙篇》中提到歌的形成过程“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音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在说音乐之初是一种模仿,也许他是由朗读而产生的,读的多了就带了人的声调,就带有了一种不自觉的节奏。声调带来的音调不足以表达人物的感情时,就会有拉长了的声调,于是乐音就产生了。当音乐也不能表达人物的感情时表加上了肢体的动作来表演加强对感情的表达就如在歌剧中,声乐的唱段往往来表达人的情感,但对情感的表达不能用同一种表现方式,于是就有了念白朗诵似的叙述性的宣叙调风格,和优美抒情的咏叹调风格。为了衬托音乐的表现力,于是就用表演性的场景来营造一种场景来烘托歌剧的中心思想。

中国《乐记》中的美学思想不约而同的与西方古希腊音乐的美学思想相谋和。在古希腊时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也对音乐美学进行过探讨,尤其是戏剧艺术“悲剧”和“喜剧”进行了论述。他提出艺术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模仿,现实中的人常常反映在戏剧中。而正是戏剧具有这种与现实的联系,于是城邦政府很乐于用这种形式来教育古希腊的人民。这与先秦时期的“乐”的社会作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悲剧必须包括如下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歌剧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硕果。它的形式可以说与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有所相似。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开始萌芽,“人”的本性逐渐挣脱了“神”的束缚。歌剧是用音乐来表演戏剧的一种体裁,它汇集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美术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元素。但是它最为动人的除了精彩的戏剧台本之外,音乐成为了一部歌剧成功的另一大因素。它是用音乐表现了戏剧人物的个性、为人物添加了灵魂。在歌剧中可以模仿不同身份的人,这些人物形象、性格可以使现实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带有文学创造夸张的人物。总之,在这些人物的唱段中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这部歌剧将要带给大众的启迪。“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动观众的就是人物发现某个事情真相的时候,这里可以是主人公得知噩耗时所唱的悲剧性的唱段,也可以是在回忆过去甜蜜日子的优美歌曲。

再比如说,在西方音乐史上16世纪是以复调音乐为主的音乐时期,单声部为主的主调音乐形式还没有成为主流。但是在16世纪末,正是受到了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卡梅拉塔”社团的艺术家们为了复兴古希腊艺术,“单声歌曲”可以说是一种新颖声乐创作方式。这是当时人们力图寻求一种使“人心之动”的歌唱方式。歌剧中有抒情感人的咏叹调,缠绵抒情的唱段成为最能打动人内心深处灵魂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共通性,音乐作为人类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不受种族、地域限制的一种艺术形式。中西方两种音乐可能在流变和创作方法上差别很大,比如西方最早在古希腊之后复调的宗教音乐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在东方的中国,单声的线性旋律却占了重要的地位。比如我们的名族乐器中的古筝,它左手也有和弦但是在古时候更多的是以右手为主的线性旋律弹奏。在记录音乐的方式上也有截然不同的思维。西方以绝对音高来记录旋律的高低的走向,用的是固定音高的唱名法。而在中国,我们有与之截然不同的记谱法,现今我们常用的是简谱。并且形成听首调唱名法。这种思维模式是因为种族性格特征、地域的特点、宗教的信仰以及文化的不同等等原因而造成的。这些不同却不可以用好与坏来评判。对于本人来说,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能带给我快乐、动力的音乐我都乐意接受,这也是应证了《乐记》中对音乐的定义及功能。他们都以独特的方式触及和感动本人的内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所有的音乐都是因为自身的心境而产生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荡涤我们心灵的总是作曲家通过绚丽优美的旋律为我们编织内心憧憬的理想国度。

綜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思想,其中对于音乐美学问题上的思考和讨论有一定的共同性值得后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刘蓝.《诸子论音乐》.云南大学出版社.

[2]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乐记音乐美学诗学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背诗学写话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音乐现象理解探究
格拉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美学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