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2015-05-30李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八股文弊端书院

李兵

[摘 要] 随着科举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的弊端日渐暴露,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现象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慈禧太后延续戊戌维新的科举改革措施,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则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

[关键词] 八股文;书院;弊端;改革

[中图分类号] G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2—0017—05

Abstract: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which took the eightpart essay as examination style increasingly exposed,the phenomenon that academy unilaterally emphasized on eightpart essay teaching has been sharply slammed. Some academies introduced real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into colleges,trying to change the academy teaching content. However,the situation of academy which regarded eightpart essay as the main teaching content failed to show a big change. Until the Empress Dowager CiXi implemented the New Deal,abolishing the eightpart essay made academy which onesided emphasized the eightpart essay teaching lost its rationality of existence.Eventually, it was reformed to be a kind of newstyle school by the announcement of Qing court. Therefore,the criticism of scholastic election based on eightpart essay promoted the academy reform and the abolition of eightpart essay directly promoted the restructure of academy system.

Key words:eightpart essay;academy;disadvantages;reform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因其便于“衡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科举公正选材,是科举制度向公正、公平发展的重要表现。然而,八股文内容空疏,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字游戏,虚耗了无数士子的心血和光阴,因此它越是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测验选拔功用,也就越是浪费士子们的才思。自明代起,八股文就逐渐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内容,至清代则成为大多数书院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然而,书院执掌者或者有识之士在批评八股取士弊端的同时,也提出增加实学和西学等教学内容,有的书院甚至直接将八股文排斥在教学之外。至清末,八股文被废止之后,书院则随之被改制为新式学堂。从八股文与书院改革、改制的关系来看,清代书院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基本不是全面否定科举应试教育,而是反对片面强调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应试教育。一 清中叶之前:书院八股

应试教育的批判 清初,黄宗羲、顾炎武、陆世仪等人即对八股取士的弊端进行了严厉抨击,提出以废八股文为核心的改革建议。浙江甬上证人书院的创建者黄宗羲指出“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明夷待访录·取士(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认为乡会试提出考官偏重头场,而头场虽试七篇八股文,首篇是关键,其余六篇皆为衍文,不能全面考察应试士子的水平。不仅如此,在八股取士的诱导下,为获取功名,天下士子多专注于背诵程墨,揣摩拟题,经史典籍反而被束之高阁。至于品行修养、兵农钱谷等与民生日用密切相关知识更是被荒废。他们一旦侥幸及第,就认为读书的生涯已经完成,不再继续学习。因此,耗尽其毕生精力学习的八股文仅仅是天下士子猎取功名的工具。正因为如此,黄宗羲认为清廷设科取士不仅无法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反而败坏了天下人才。

晚年曾在山西绛山书院讲学的顾炎武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更为尖锐,他指出在八股取士的误导下,士子们认为背诵数十篇八股文即可轻而易举地攫取功名,因此他们耗费终生精力应试,其结果总是落第而终。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不仅不能选拔出治国安邦之才,更不能抵御外侮。然而,八股取士这种败坏人才制度的影响还在扩大,生员数额正极度膨胀,整天埋头背诵、模拟写作八股文的生员人数已经达到五十万之多。顾炎武将八股取士制度与秦之焚书坑儒相比较,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6,《拟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46页。

明末清初学者在抨击八股取士弊端的同时,力主改革科举,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废除八股文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据宽于取士,严于用士的改革思想,黄宗羲提出以改革科举之法为中心的选士制度。他认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应仿朱子的《学校贡举私议》,分经、子、史、时务策四场进行,均不以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江苏桴亭书院的创建者陆世仪强调考试内容应以实用为主,才能避免重蹈八股文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之弊病,为此他提出以时务策取代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并建议在决定士子录取与否时加重时务策的分量,凡时务策不佳者,不能中式。为提高时务策的地位,他主张在童试阶段亦试以时务策一道。然而,这些言论并未对清初科举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虽然在康熙二年(1663),朝廷宣布乡、会试停用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至康熙七年,迫于各方的压力,朝廷宣布恢复八股文,仅有两科乡会试停用八股文。由于康熙皇帝因年幼尚未亲政,此决定应该不是康熙皇帝自己决定的,是身边大臣所为。但是,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康熙朝要停用八股文的原因并不明确,很难将其与清初思想家的批评联系起来。八股文依旧是书院的最主要教学内容。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5年

第2期 李 兵: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自清代中叶起,随着八股取士的弊端日渐暴露,有不少学者开始反对书院将八股文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桐乡书院的创办者戴钧衡认为书院过分注重八股文教学,使其教授生徒实学的理想完全落空,他说:“今天下山长所以教士者,可慨矣!津津焉于科举文章,揣摩得失,剽窃影响,而罕有反而求之于实学者。” 《桐乡书院志》卷2,戴钧衡:《择山长》,清道光刊本。不少学者在反对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革书院和科举的方案。程廷祚在《上李穆堂论书院书》中提出虽然科举文章不是学问,但其能为士人带来荣华富贵,因此,山长根本无法让生徒“从事于为己之学,而毋志于科名。”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慎选书院山长的基础上,全面效仿胡瑗的苏湖教法,以经史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而不是八股文,只有这样书院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材。 程廷祚:《青溪集》卷9,《上李穆堂论书院书》,民国三至五年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道光时期,葛其仁在《书院议》中对书院以八股文为考课的主要内容十分不满,认为这样的结果是使书院生徒舍本逐末,应该将八股文排斥在书院教学内容之外,“不当诱以科名利禄之说”,并依照程氏《读书分年日程》的要求开设课程,以凸显“学校造就人才之意”。 葛其仁:《味经斋文集》卷1,《书院议》,清道光三十年歙县学署刊本。这种反对书院开展八股文教学的观点在清代中叶之前并不具有代表性,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见解,清代大多数书院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八股文教学,培养科举应试人才。

而颜元、阮元等人则通过创办或者改革书院的方式,试图改变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局面。讲求实学的颜元在执掌河北漳南书院时,对传统书院教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实行分斋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习礼、歌诗、书计、举石、超距、拳击、军事、农业等实用知识。颜元认为八股文不但跟儒学背道而驰,而且跟他倡导的实学也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为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漳南书院并未将八股文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设“帖括斋”,专门“课八股举业,皆北向”。尽管如此,在颜元看来,设“帖括斋”只是暂时性的,其目标“俟积习正,取士之法复古”, 《颜李丛书习斋记余》卷2,《漳南书院记》,《四存学会》校刊本。这是漳南书院与其他书院的区别之所在。

如果说漳南书院的改革是尽可能弱化八股文教学的话,那么乾嘉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阮元创建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教学内容则完全不同,将八股文排斥在外。阮元在阐述其创建学海堂的理由时说:“制举之外,求其淹通诸经注疏及诸史传者屈指可数,其藏书至万卷者,更屈指可数,故州郡书院止以制艺试帖与诸生衡得失,而士子习经但取其有涉制艺者,简炼以为揣摩,积习相沿,几乎牢不可破”。 崔弼:《学海堂集》卷16,《新建粤秀书院学海堂记》。可以说,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清代中叶书院反对八股文教学的典型。

尽管如此,从整体上而言,19世纪中叶以前,反对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声音依然相当微弱,从实践层面改革书院教学内容也仅仅是个别学者的行为,社会影响也还相当有限,开展八股应试教育仍然是清代绝大多数书院的主要任务。二 鸦片战争后:书院改革八股文

应试教育的尝试 在鸦片战争隆隆的炮声中,中国从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过渡,科举取士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对培养和选拔新型实用人才的需要。而西方文化和近代教育制度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为代表的文明传入中国,它们为改革书院和科举提供了推动力和参照系。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部分具有政治忧患与人才危机意识的传统士绅与洋务官僚开始激烈批评八股取士制度,提出了改革书院教育的建议,并且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改革书院的尝试。

由于对科举制度诱导下所出现学风的不满,不少论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的书院。道光庚子科(1840)榜眼冯桂芬晚年曾先后在金陵、上海、苏州等书院讲学,从事著述活动。他建议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经解为第一场,经学为主;以策论为第二场;以古学为第三场。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改科举议》,光绪十年刻本。对于书院的教学内容,冯桂芬认为生徒所学习的几乎全是八股文,“不及经史,所治不过文艺,不及道德。” 葛士濬:《经世文续编》卷53,光绪十四年仲夏图书集成局印,第2页。他提出改革书院的教学内容已经到了“尤刻不容缓”的地步 《熊希龄集》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郑观应在比较中西方取士之法后,认为“泰西取士之法”,“无论一才一艺,总期实事求是”,而中国的八股文取士则明显落后。他说中国用考八股文来选拔官员,天下士子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八股文上,浪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本国之风土人情、兵刑钱谷等”等实用知识则完全不学,他认为“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矛盾已经尖锐化到极点了。他主张科举考试取消八股文,分两科进行,首科考经史、时事策、判例案;次科“考西学”,出题内容主要是实用的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1,《考试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页,即便如此,郑观应也看到,考西学“恐未必能与正科并重”,必须模仿西方近代教育体制设立各级学校,传授西学,他说:“窃谓中国自州、县、省会、京师,各有学宫、书院,莫若仍其制而扩充之,仿照泰西程式,稍为变通,文武各分大、中、小三等,设于各州县者为小学,设于各府省会者为中学,设于京师者为大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1《考试下》,第36页。郑观应首次提出改书院为学堂,并且将八股文排除在学堂之外,学堂文学分为六科,即文学科、政事科、言语科、格致科、艺学科和杂学科;武学分为陆军科和海军科,并根据学习成绩逐级递升。与郑观应的观点类似,胡燏棻、李端棻等人也先后提出改书院为学堂的建议。不过,在科举取士还是以八股文为主要文体的背景下,这种方案很难得到落实,更遑论大规模推广。

山西巡抚胡聘之不同意改书院为学堂,他将“善变书院之法”上奏朝廷,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书院减少八股文的教学,增加实学、西学的内容。这一建议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光绪二十二年(1896),朝廷颁布《礼部议复整顿各省书院折》,决定从“定课程”、“重师道”和“核经费”三个方面改革传统书院,课程方面增加了实学和西学的内容,这是清廷首次以官方正式文件的形式要求书院改革教学内容。礼部随之下令整顿各省书院,要求各地除保留一所书院专门教授科举之学的书院之外,其余的书院则一律改为教授西学的场所。

按照清廷的要求,有的书院开始调整教学内容,陕西泾阳的味经书院时务斋的教学内容就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其道学类包括外洋教门、风土人情等书;史学类包括各国的历史,“审其兴衰治乱,与中国相印证”;经济类包括西方各国政治、万国公法等书;训诂类必须包括外国语言文字学和天文学。在西学之中,味经书院认为“算学为各学之门径,重学为制造之权舆”, 刘光蕡:《烟霞草堂文集》卷7,《味经创设时务斋章程》,光绪三十三思过斋锓版。因此特别强调数学和物理两门课程的学习。这种方案由于获得朝廷的认可而得到了推广,“各省书院向皆帖括诗赋,间亦有课经史者。去年(1896年——著者注)奉旨饬直省各书院增添时务,盖欲开天下腐儒之痼弊,使之知帖括考据之外,尚有所谓时务也。各省已纷然改设矣。” 《知新报》第5册,第4页。

但是,由于科举制度依然是士人获得荣耀的最主要途径,而八股文又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书院生徒仍然缺乏学习实学和西学的动力。清末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吴汝纶先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胡中丞请变通书院并课天算格致等学,自是当今切务。然不改科举,则书院势难变通,不筹天算格致,出仕之途虽改课,亦少应者。” 吴闿生编:《桐城吴先生尺牍》(一),《答牛蔼如书》,清光绪二十九年刊本。吴汝纶已经认识到改革八股取士制度是书院改革的前提条件。

与前二者将培养人才重点置于改革传统书院之上不同,不少人认为传统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局面很难改变,于是创设讲求实学、西学的书院,比如浙江的求是书院、湖南的时务学堂、陕西的崇实书院等。这些书院以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明确提出不教授科举之学,八股文完全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求是书院主要教授“化算图绘诸学,兼及外国语言文字”; 《经世报》第2册,林启:《招考求是书院学生示》。梁启超主持的时务学堂将课程分为溥通学和专门学,其中溥通学包括经学、诸子学、公理学、中外史志及格算诸学等;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和格算学两类。 麦仲华:《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9,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附读书分月课程表)》,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大同译书局刊本。陕西崇实书院分设致道、学古、求志和兴艺4斋,“各附西学”。 刘光蕡:《烟霞草堂文集》卷6,《与叶伯皋学政书》,光绪三十三思过斋锓版。为使生徒能认真学习,这些书院还积极为生徒谋求出路,求是书院强调:“学业成就如有材能超异者,由臣咨送总理衙门考试,以备器使。” 廖寿丰:《请专设书院兼课中西实学折》。转引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但是,由于通过科举出仕仍然是正途,学习实学和西学的学生依然很难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为吸引更多的生徒来入院学习,这些新式书院往往规定生徒可以通过科举出仕,使其实际办学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三 戊戌维新:八股文废止与书院改制同步

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将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教育制度的落后,他们纷纷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八股文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因此,他们认为改革科举“则莫先废弃八股”,“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 康有为:《戊戌奏稿》,《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转引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101页。光绪帝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初五颁布上谕:“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对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乡会试仍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主要以“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为考试内容。废八股文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学风的转变,广大士人纷纷放弃学习八股文,转而争相学习西学、实学,梁启超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是:“八股既废,数月以来,天下移风,数千万之士人,皆不得不舍其兔园册子、帖括讲章,而争讲万国之政及各种新学,争阅地图,争购译出之西书。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页。

这样,戊戌变法前书院改革的主要障碍——片面强调的八股文被扫除了,为书院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康有为认为废止八股文取士之后,以教授八股文为主的书院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了。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他上《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请求将书院改制为学堂,将“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府州县之书院为中等学,义学、社学为小学。” 康有为:《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80页。光绪帝于五月二十二日发布上谕,宣布改书院为学堂,其内容与康有为所奏基本相同。 《清帝谕各省府厅州县改书院设学校》,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82页。

各省纷纷遵照这一上谕改书院为学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改造两湖、经心和江汉三书院的基础上,对全省书院改制作出了周密的计划,即湖北全省的11个府,各建1所学堂,全部由所在府的书院改建,全省67个县的书院全部改为学堂。为使学堂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张之洞为此还制订了《通省学堂公共简要章程》。山西巡抚胡聘之将令德书院改为山西省会学堂,并对已经查明的山西全省109所书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别处理,凡在各道驻所,各府直隶州所的书院,均改为学堂;在各州县的书院,若经费充足,就立即兴办学堂。若一时经费不敷,则暂缓办理,待经费充足之后,再行办理。直隶总督荣禄也计划将各地书院一律改学堂,并上“请改直省书院为中学堂乡邑淫祠为小学堂,令小民六岁皆入学折”。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72页。顺天府尹孙家鼐等奏请改顺天金台书院为顺天府中学,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并从“顺属备荒经费项下拨银八千五百两” 朱寿朋:《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册38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作为学校的运转经费。两江总督刘坤一将原有的钟山、尊经、惜阴、文正、凤池、奎光等六书院改为府县学堂。江苏学政瞿鸿禨“照省会书院之例”, 《戊戌变法档案资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75页。改南菁书院为高等学堂。山东巡抚张汝梅将省城的泺源、尚志、景贤、济南等书院的教学内容改为经史时务实学等。

有的地方即使没有立即宣布改书院为学堂,但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科举和书院诏令发布之前,四川的书院几乎全是以八股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不是讲求实学和西学。四川学政吴庆抵要求全省书院改革教学内容,“一律改课时务策论”,不得再教授时文和试帖诗。 于宝轩:《皇朝蓄艾文编》卷16,《四川学政吴庆抵通饬各府厅州县变通书院章程札》,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官书局铅印本。其他各省也都响应朝廷改革号召,书院改革成为一股潮流,这也进一步证明科举取士制度对书院的影响,改革科举成为促进书院改制的最为强大的内驱力。

然而,随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刚刚开始的书院改制进程也被迫停止。在文教政策方面,慈禧太后首先恢复了八股取士旧制。与此同时,她还宣布停止所有书院改学堂的活动,“各省书院请照旧办理,停罢学堂”。 朱寿朋:《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第385册,第94页。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步伐加快,清廷“照旧办理”书院的社会环境已经改变。不仅旧有书院的教学内容很难恢复到之前,即便是在这一年新创设的书院的教学内容也是中西兼顾,很难再以八股文作为教学重点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保守的湖南巡抚俞廉三在原时务学堂的基础上创设求实书院,“延中学教习三人,算学一人,西文译学二人,……严立课程,分科分班,朝夕讲贯”, 叶德辉:《觉迷要录》卷2,《湖南巡抚俞廉三奏设立求实书院折》,清光绪三十一年刊本。可见求实书院教学内容是中西兼顾的。

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十六日,经历庚子事变而避居河南的阵痛之后,慈禧太后不得不试图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于是将曾经否定过的有关科举的改革措施又付诸实施,废八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的条款与戊戌维新完全相同。可以说,慈禧新政中关于科举改革的内容是戊戌维新的延续。此次改革规定,科举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 《光绪政要》卷27。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五百余年之久的八股文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这意味着教授八股文的书院再次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书院改革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

科举考试内容改革之后,应试者必须具备实学、西学知识,而不是八股文的写作。从理论上而言,传统书院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改革自身的教学内容,将实学、西学作为教学内容,以满足士子们的需求。但是,在清末统治者急于学习西方,挽救清廷于危亡的背景下,被视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书院已经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变革来获得新的发展,改书院为新式学堂被视为当时的“必然”选择。光绪二十七年(1901)4月,张之洞等人提出改书院为学堂的建议:“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假姓名希图膏奖,不守规矩,动滋事端,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五二,《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3页。朝廷接受了这一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年9月14日)再次发布上谕全国,改书院为学堂,上谕云:“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 朱寿朋:《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第385册,第270页。同年十月十五日,再次发布《速办学堂上谕》,在全国推广袁世凯在山东改书院为学堂的做法,要求各省立即照办,不能无故延误。各地纷纷改书院为学堂,不少地方改学堂的速度还相当迅速,如由袁世凯主持的山东省在科举停罢之前,有71所书院完成改制。

清代以八股文取士,促进了以八股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书院的发展,使得清代书院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都远超前代。然而,随着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书院教学内容的呼声也日渐强烈,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是书院以八股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局面未能得到明显变化。直至慈禧太后实行新政,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这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余年的教育、研究机构失去了存在的制度支撑。可以说,对八股取士弊端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更是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书院改制的进程仍然受制于科举制度。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停废,书院改制才最终得以完成。

猜你喜欢

八股文弊端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跟踪导练(四)
白鹿洞书院记
猴年贺岁
明清之际顾炎武八股文观新探
猴年贺岁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