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2015-05-30韩文东
韩文东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时代进步、教育发展要求提高,地理学科对于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出发,分析读图能力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中地理;读图能力;湘教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贴近实际,学生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应试教育思想面对课程要求,高中教育作为初级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对学生能力的多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高中地理为例,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要学会总结、分析,掌握图表、数字等直观条件的分析能力。其中,读图能力对于学习地理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研究特点,另一方面,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重在空间分析和实物研究,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图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图表法特有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特性对于高中地理分支繁多、设计内容广泛的学习来说,十分实用方便。
一、图表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体系分支繁多、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特点,加之地理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教学传授过程中又需要运用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图表分析法,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的图形、题目条件的认识难度,对于学习地理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无论是课本上的配图、地图绘本,还是做题训练中碰到的图表分析题,读图能力对于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能力培养。图表分析,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环境、统计数据等等,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正确使用图表,对于初学地理者或者地理学科掌握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可以直观地反映地理环境,方便记忆,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对于对地理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合理使用图表能增强分析能力,他们对于基础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在图表中开阔他们的视野,发现新的知识。
据调查显示,图表分析法对于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运用广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时,如何加强学生对于一年四季不同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理解,画图是一种简洁直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大脑形成立体图画,同时动态反映时间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直接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已经认识到图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加之地理学科高考中图表分值的加重,教师正在有方向性地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比如,讲到水循环时,针对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不同的水循环有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地理范围,如何掌握、分清各环节的水变化形态以及变化形式,图表法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授课方式,不仅能最形象地表现水循环的过程,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看似无形,实则在大脑中形成体系,与其他知识之间形成联系。
1.培养学生对于读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许多学生对于文科性质的地理学科的读图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地理的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这就需要加强读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使读图训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可以在平时学习中多增加一些读图的题目,有意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培养读图能力重在实用
读图能力的运用重在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直观形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有真正意义的图表,如此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考问题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时常贯彻一些读图的技巧,有效提高读图能力。比如,如何分清山川、河流,太阳公转的四季变化的图形规律,這些都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读图。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中地理不仅需要常识、基础知识类需要记忆的储备知识,还离不开在繁杂众多的知识中的直观思考、对比分析,读图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在较快时间内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地理理解能力。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进一步运用,幻灯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加重了图表的使用频率,更是对学生读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导向的高中教育也应随时关注地理考试形式,加强图表分析在学习中的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为例,试从高中地理教育整体情况入手,了解学生读图能力的整体现状,教学中运用图表的整体情况,发现图表分析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课本案例出发,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使用图表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怀宗.中学地理读图教学是开启高中地理教学的金钥匙[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A,2014(5):323.
[2]王家祚.高中地理复习教学中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1):9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