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悖论视角下“师德”概念的重构
2015-05-30任伟
任伟
摘 要:受传承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教师的道德主体性有“道德代言人”的要求,将师德视为达成教育道德目标的关键因素。然而,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所饱受诟病的,并不是其重要性,而是其实效性。通过对“师德内涵”及“学校场域内的师德”这两个议题的探讨,挖掘引发“德育悖论”的根源,尝试在学校教育领域中探索完善师德之路径。
关键词:师德;德育悖论;概念重构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具有道德意义的内涵,那么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人的要素,就是“教育人”。在世人眼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当前中国社会各种教育乱象的频发,恰好揭示出,在我们的德育中理论立意与实践效果之间已产生了严重的偏离。因此,我们要把握住师德内涵,分析学校场域内师德存在的问题,引发悖论的成因,从而在现实动态下完善师德的建构。
一、师德内涵
我国素来重视师德,对师德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师德概念的解释就有很多种。狭义的师德,从劳动性质出发,理解为教师从事传授知识劳动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具有两方面的内涵:育人,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积累公民的基本道德;教书,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己科研创新。本文对师德的界定,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而应当是教师道德的简称,教师道德不单单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包括了教师的个体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综合,这二者在教师身上是不可分的。
近年来,为师德观念变革做出贡献较为突出的学者檀传宝,他将师德划分为高尚师德和基准师德。基准师德可以作为教师职业准入的最低门槛,也可作为评价教师是否称职的最低标准,高尚师德则应当被作为一种理念倡导,它是基于国家责任与公众信任的一种荣誉。
二、学校场域内的師德
从学校场域来说,师德应当是教师作为教师之时的道德。明确师德是教师面向正在接受其教育教学的学生的一种道德,既可以避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借师德之名,将权力滥用到教师私生活领域,也有利于消解社会上对教师从业者的某些求全责备,从而让师德话题有个理性的讨论起点。
教师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专家学者把提高教师德育影响作为切入口,来改变现在学校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状况。然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对象化,将道德规范神圣化,将社会责任绝对化,将道德教育模式化等等。这些都会对当今学校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德育模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言传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把道德知识当作客观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因而道德知识就失去了和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联系,缺乏鲜活的人文气息和生动的感情色彩,在学生眼中是处于另外一个世界中的冷冰冰的教条,是异于人的东西。麦克莱伦关于“道德”的规定之一就是:道德行为必须是在理性的参与之下自由自主地完成的,是一项理性的实践。因此,灌输不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因为灌输活动不是在受教育者自主和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如果教师能够创设开放、灵活和富于鼓励性的学习情境,学生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内部动机,发展高级的认知策略。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触动,也能融入其内在精神世界和整体人格之中。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德育方式、德育策略的运用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维产生较强的影响。
2.身教方面引发的悖论
在学校环境中,教师被理所当然地设定为学生的榜样,当学生观察模仿和讨论教师的言行时,诚实、公正、宽容和分享这些美德就都会被学生所习得,为了提供可为学生习得的品质,教师也就被要求先做到在行为上合乎道德,并且必须将其内化为个人德性,因为若不如此,则将非但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学会虚假和欺骗。目前,道德教育却正偏向于一种“德育悖论”,教师言行不一,我们的德育并没有让人变得越来越好,反而让学生意识到道德标准与现实社会之间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倍感个人抗拒的无力。
小学生在校园里见到教师都要行队礼,并说“老师好”,很多教师不回礼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对教师的行为表现,学生心知肚明,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式。
该细节折射出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教师的行为表现作为影响源又反过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慢慢学会势力。若教师能表达对学生的尊重,相信行队礼及其他师生互相问候的方式可以起到正面的德育作用。
在学校里,通常会有很多值日生成为班主任的线人,平日爱打小报告,习惯于告密,将班里课堂上随便说话的学生报给老师。当线人的理由一般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不会被列入黑名单之中。教师要教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首先自己要堂堂正正地做事,如果学校和教师自己都不能堂堂正正地做事、做人,如何教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事、做人?
在专门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说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尊重学生的偏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压制其偏好,对比鲜明,学生很容易看懂。梅贻琦先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三、师德重构的建议
2014年9月10日第三十个教师节,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做好老师有四个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中国是受儒家思想浸润几千年的国家,万事德为先,教师道德因直接与国家精神相关而备受关注。当前师德失范频发,引发诸多道德问题,导致道德教育效果不良,因此重构师德概念、再造师德灵魂意义重大。本文略阐发一些初步的设想。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德育的支持力度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从多方面、多角度、客观地给予教师评价,重塑教师德育的信心。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道德发展的氛围,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座谈,了解教师的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教师道德发展的积极性。比如,选送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请专家到学校讲授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协调好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调整好教师教学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2.教师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师德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构建个人德育知识,在反思实践中提高德育能力,从而形成教育良心。教育良心是教师道德教育的强大动力,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它促使教师克服内心的不良情绪,产生努力奋斗的愿望;牢记育人宗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拓宽思维眼界,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言行一致,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引起让他们内心为之信服的道德教育。
教师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改善学校德育的关键所在。教师道德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要通过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科学评价以及加强自我修养提升教师个体道德两个途径,加深对师德的认识,为师德建设提供更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8).
[2]朱平.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J].安徽:道德与文明,2008(6).
[3]王晓莉.“立德树人,何以可能”:从道德教育角度的审思与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4(02).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