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2015-05-30余志涛
余志涛
摘 要: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很多问题影响面广,敏锐度高。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特殊群体,他们关注的程度比其他群体要高。所以,本文对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他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形势;社会热点;高校学生;影响;应对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全面转型期,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进行着广泛的调整,国民的思想心态起伏不定,表现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频繁发生。进入21世纪以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不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了,他们已经逐步把参与社会实践、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提升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创业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成为多数大学生的选择。毋庸置疑,勤工助学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形势的日益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多样和多变性。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的教育领域内的各种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关注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15%的学生会对自己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关注其进展,57.14%学生偶尔关注,26.62%学生比较关注,5.09%学生从不关注。对大学生是否会深入思考并探究其深层次的社会现象的调查结果表明,30.7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思考并感想颇多,59.84%的大学生表示探究得比较少,只有反响很大或后果很严重的问题会去深思,另外9.41%则表示完全不会深思和探究,只是当作新闻花絮随便看看。从这些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仅仅是了解,没有去透过现象深入思考和研究社会本质。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武汉商学院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和湖北省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 检索、搜集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武汉商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其中有效问卷378份,回收率为95.5%,有效回收率为94.5%。
(3)深入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听取了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就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了大学生平时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
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題有以下特点:
(1)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广泛多样。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思想比较独立,思维也比较活跃,知识面较宽,接受能力较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也有其独到性。当代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都非常感兴趣,比如,恐怖主义威胁、叙利亚战争等,国内的十八大的召开,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等,并且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还会关注民生方面的问题,如,房价高的问题、物价上涨问题、养老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还会关注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问题以及与他们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大学生可以不出校园就能清楚地知道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新闻,其中不乏一些发人深省的道德故事,多少都给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大学生关注问题具有盲目性。从社会热点问题被大学生知晓的途径看,主要是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其中由于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主要途径。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主要是休闲娱乐、了解新闻、获取生活信息、获取专业知识和消磨时间。而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也多是看看而已,没有深度,大部分学生看过就忘,还有一些学生则是无意识地关注。大部分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仅仅是了解,没有去透过现象深入思考和研究社会本质。
2.问题及原因
(1)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通过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终端了解社会热点的比例达85%,充分表现出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分析其原因,首先网络普及的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已无处不在。其次,网络的诸多优势也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最后,大学校园本身的环境限制,校园内的可供大学生利用的设施不完善。
(2)大学生更关注文娱方面的新闻。从整体看大学生之所以更关注娱乐新闻,一是大学生趋向于自身的娱乐,二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发生着改变,大学生活被很多大学生认为是无聊的,而娱乐新闻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感。
(3)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了解不深入。根据问卷调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停留在了解的层次,有85%的大学生是借以娱乐消遣,还有的同学是无意识地关注。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没有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动力。
3.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而大学生更容易关注一些负面的消息,所以社会热点问题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会显得更深刻。
(1)积极影响。一些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热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弥足珍贵,因为它带给青年学生更高的道德层次,还有自尊、自信和自强。①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特征,它扩大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新意识、新观念的形成。②一些影响不好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让大学生看到其严重后果并引以为戒,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道德观念的形成。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上的互动留言非常热烈。在网络上大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得到更多人的赞同,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尊、自信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的形成,进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消极影响。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有些社会热点话题披露了我国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一些牵涉到官员、腐败、官二代、富二代话题,大学生都会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把它当作人生奋斗目标。另外,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处世哲学,影响了大学生在是非问题上的判断,价值取向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反面的社会热点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了大学生主流道德观念的形成。②影响了大学生个人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获得信息已成为趋势,而依然严峻的网络环境问题,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造成了阻碍。近年来,曝光了一些公众人物的丑闻事件,这些热点事件的主角不乏政界人士和社会上一些有影响力的人。这类热点事件是需要受到谴责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审视判断能力不足,导致一部分学生受到错误的引导,最终影响大学生个人道德的形成。③影响大学生看待问题的态度,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社会安定。能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去看待问题的学生还不能成为主流,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形成的看法都是人云亦云,自己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认识,也不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造成了一些学生钻牛角尖,产生错误认识,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网络中的一些负面信息被一些不良用心的人无限放大,甚至捏造事实,混淆视听,企图造成大范围的轰动效应,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威胁,引发大学生群体事件随时都成为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不良因素。
四、应对策略
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的“两课”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的重要阵地,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的主渠道,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何辩证地思考,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中获得启发。针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茫和困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认清国情,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导向作用,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集中于高校,和高校教育者的接触时间比较长,高校完全可以在正常教学、生活、娱乐活动中对大学生的三观加以引导。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体系。高校应该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3)培育大学生平和理性、包容开放、拼搏进取的心态。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当今是大学生社会心态最为复杂多变的时期。例如,在经济上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财富的马太效应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政治上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房价继续飙升,政府公信力下降,官二代富二代炫富狂妄,一些不法分子别有用心的煽动等,使大学生心态浮躁、从众、情绪化心态尤为显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育大学生平和理性、包容开放、拼搏进取的社会心态的紧迫性。
2.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校园民主法制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乃至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高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校,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进程中,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的法律观念、维权意识、守法护法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学校更应该顺应这一潮流,依法治校,既保障大学生的在校权益,也要求他们切实履行应承担之义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积极性。
3.加大各种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建设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的开拓,增加大学生了解正面社会热点问题的通道。比如,传统的校园网、广播,还应该包括一些与大学生联系更加紧密的手机应用等,从而使大学生们能从手机上看到这些有利于科学价值观形成的热点事件,还可以展开交流和辩论,阐述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在互相交流中扩大其影响力。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最快的速度与学校就最近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展开交流,教师还可以开微博、微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明辨是非,使大学生的思想能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4.加大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高校应该适当开展公民社会责任感相关的活动,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档案记载,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提前感知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利弊,从而使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本质和主流的认知尤为重要,只有他们这个群体能正确认知,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5.通过家庭教育来增强高校学生社会热点教育的情感性
家庭教育中的过度关爱、过度保护、过度专制等往往造成学生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向的偏离。所以,正确的家庭教育才能使青年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起联系和交流,有利于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偏激问题。家庭教育如果和学校教育相冲突,那么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一些正确认知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了。家庭教育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功皆源之于家庭教育的成功。在社会热点问题上的认识,家庭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扩大了社会热点教育的范围,不仅仅是学生需要了解和认知,其所在的家庭也应该有這样的教育和学习的机会,这一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各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肩上了,因此,学校、政府部门、家庭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联系,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这样才能真正使社会热点教育获得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从几个方面比较研究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向、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可以总结为,当前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网络,而且是移动互联终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智能手机。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象上,没有去深刻认知,往往就是看看就过了,了解的视角和角度都是浅显的。我们提出了一些改变这一现状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调动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的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腾飞.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研究述评[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2).
[2]张 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