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水库养殖鱼种投放技术效果因素分析
2015-05-30卢崇友
卢崇友
[摘 要] 水库养鱼在山区比较普遍,是当今农村渔业生产的重要养殖模式,山区的水库一般面积不大,几十亩到150亩最多,它是用于农田生产灌溉系统用途。但在农村民众根据当地的生产情况,大部份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增加集经济收入,充实村民的节日气份。为此,山区水库养鱼不同于池塘,又有别于湖泊放养的特点,具有它的特殊性的生产模式。为了发挥山区水库的养殖效益,如何做到合理投放鱼种养殖技术,是夺取山区水库渔业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结合本人28年的养殖经验,为养殖者提供如下鱼种放养技术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山区水库 鱼种投放 技术效果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281-01
1 要正确估算水库正常的养鱼面积
山区水库正常养鱼面积的估算,一般可根据水库历年水位的变动情况,取其平均水位的相应面积(尤其是4-10月期间的水面大小,此时期为鱼类生长繁殖盛期),作为正常养鱼的面积,较为切合实际。目前,山区水库渔业养殖的显著特点是依靠天然铒料。因此,正确估算水库正常养鱼水面在生产上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将会影响鱼类正常生长,水面估算过小或过大,易造成放养密度不协调问题,浪费了水面,不能有效发挥水体的养殖生产潜力。通过多年的生产实地证明,可按水库最高位与最低水位之差的三分之二的水位相应水面积作为正常养鱼面积较为适宜。
2 要根据水库所在的环境状态确定放养鱼类的品种与搭配比例
为了充分利用山区水库中的天然铒料和环境生态的生物资源,要选择好放养的品种及规格,并且应搭配好品种的养殖比例。从目前大多数山区水库养殖来看,投入的鱼种一般都以鲤、草、鲫为主,占投放数量的80-85%或更多。然后搭配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类,这些鱼类占投放量的15-20%或更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水体潜力和天然生物铒料。但是,由于各个水库的具体环境条件不同,各种鱼类的搭配比例也应有所差异。在应用过程中,要因库制宜,特别是要根据养殖鱼类的生长率与浮游生物等天然铒料变动规律,逐年加以调整。如青山水库的鳙、鲢鱼之间的搭配比例应为15-20%,村寨脚和田园水库鳙、鲢鱼之间的搭配比例应为25-30%,其它品种相对应为70-80%。在草源丰富的水库,可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其比例可达60%,其它鱼类总和为40%。对于主要依靠人工投铒和施肥的水库,放养的品种则应根据所投放的铒料而定,投入有机肥料的则应以养殖滤食浮游生物的鱼类为主,投草料和全价料的则应以养殖草、鲤等吃食性鱼类为主。
3 水库鱼种放养的规格与数量要求
水库水面相对性广,风浪大,常有敌害生物和凶猛鱼类出现。因此,在鱼种投放过程中,要求选择体质健壮、规格偏大、肥满、体色光泽好的鱼种。如果鱼种体质弱、规格小,往往不能适应水库的生活环境。也容易遭凶猛鱼类吞食,成活率降低。此外,考虑到洪水期的安全网泄洪问题,规格小的鱼种也很容易从拦网孔中外逃。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放养大规格鱼种是夺取水库渔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县普遍生产者认为作为大规格鱼种应在3寸以上。
水库鱼种的放养规格问题,主要应根据水库中敌害鱼类的组成状况和危害程度而定,如果敌害鱼类少,那么投放3寸左右的鱼种即可。若水体中没有敌害鱼类则可以投入较小规格的鱼种,降低养殖成本。
4 放养的密度计算
密度系指每亩水面放养鱼种的数量。由于各种水体铒料生物基础不同,提供的铒能力有所差异,水体所能达到最高产量——"负载力",也就必然不同,因而鱼种的放养密度也应该有所差异。也就是说,鱼种的放养密度必须根据铒料生物基础和营养料来源的类型来决定,而不是以面积的大小及水的深度因素去衡量,同时还要根据养殖者撑握的技术程度来决定。
目前,通过多年的养殖经验积累,不同类型的水库营养类型,一般以与鱼类生长关系较为密切的铒料生物,作为划分的主要指标,将山区水库划分为贫营养型、一般营养型和富营养型三种:
当然,这样切分并非全面,因为构成不同营养类型的水库,还受土壤、地貌环境、水文、PH,总硬底、光照及人类活动和生源物质所影响。
一些消瘦或常年浑浊、其铒料生物十分贫乏的贫营养型水库,不论面积大小,鱼种投放量不宜超过40-50尾/亩。一般大中型水库,积雨面积大,其铒料生物为一般营养型水库,其鱼种投放量为100-150尾/亩(规格为4寸)。至于几百亩至千亩水质特别肥或进行投铒、施肥的精养寄存器营养化水库,其鱼种放养密度可高达几百尾以至近千尾。有条件的水库,也可根据水库铒料供应能力计算出各种鱼的放养密度:
②鲢、鳙鱼合理放养密度的计算。首先要计算出浮游生物作为鲢、鳙鱼食料的供铒能力(F)、然后即可参照计算草食性鱼类放养密度计算公式即 计算出鲢、鳙的合理放养密度。
总之,通过上述水库鱼种投放技术分析,在养殖过程中,要获得高产高效的养殖效益,必须要对养殖水库条件和自身的养殖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因地实施不同的养殖模式,才能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