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地花鼓”传承与发展

2015-05-30李湘

北方音乐 2015年20期
关键词:土家族湖南省湖南

【摘要】土家族“地花鼓”是由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与民间宗教信仰中所创造的民间歌舞艺术,是土家族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与歌舞交融的产物,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土家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土家族“地花鼓”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土家族;地花鼓;源流;传承

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最初是当地群众在农闲时节的娱乐形式,经过历史的积淀、民间“地花鼓”艺人的不断创造和改进,发展成为底蕴深厚、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土家族“地花鼓”对湖南省土家族群众的思想理念、生活习惯等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代表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现象。例如在湖南省龙山县的一些乡镇,每逢重大节日,土家族群众便打“地花鼓”,展现浓郁的节日氛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地理位置独特,其独有的区位优势再加上长期受巴楚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元宵节“地花鼓”表演成为了重头戏,家家户户都表演“地花鼓”。此外,湖南省土家族地区的“地花鼓”,深受道家文化与巫文化的影响。从湖南土家族“地花鼓”舞蹈构图、运动形态来看,则明显受楚巫文化的影响,展示了巫教文化、道教文化的精髓,比如在土家族“地花鼓”的运动路线上将“圆”作为基础,其轨迹类似道家“太极图”外圈圆,并据此派生出“滚筒窝子”、“S型走向”等,再如“内外荷花”、“荷花出水窝子”、“秤钩窝子”等图画的对称与稳定,展示了儒家倡导的中庸美学,由此可知,湖南土家族“地花鼓”展示了“以儒补道”的文化内核。

湖南土家族“地花鼓”具有不可复制性,传承“地花鼓”可以将其文化价值、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转变成文化生产力,以此来激发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利用区位等资源优势,打造“地花鼓”文化品牌,可以充分利用湖南省土家族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地花鼓”传承与旅游业全面结合起来,以旅游市场为依托,依托湖南省举办的各类艺术节,着力打造土家族“地花鼓”文化品牌,展示“地花鼓”舞蹈艺术在土家族地区,甚至是在整个湖南省经济建设中的效能,围绕“地花鼓”而形成的经济文化产业链,组建文化产业集群。因此,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强势夹击下,湖南省土家族“地花鼓”被貼上“土”、“俗”的标签,认为这一艺术根本不可能划归到“雅”的范畴,被边缘化后的“地花鼓”民间歌舞艺术,渐渐失去了文化传承土壤的滋润。比如,现代娱乐业逐渐被年轻的土家族群众认可,土家族聚居地“地花鼓”除非在重大喜庆节日出现,其他时间已经看不到其舞动的现象。同时,再加上现代传媒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审美理念的变化,流行的、西方的受到了热捧,而土家族“地花鼓”中的“蚌壳地花鼓”已经失传,成为被人遗忘的表演艺术,长期的边缘化导致“地花鼓”的文化传承不仅会“停滞”,甚至会“开倒车”,未来发展令人堪忧。在现代文明的长时间洗礼下,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生存的社会基础出现新变化,例如,在湖南土家族的传统节日里,“地花鼓”中的“围龙花鼓”、“竹马地花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子地花鼓”更是无人问津。从这里看出,虽然湖南省土家族“地花鼓”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还在涌动,“地花鼓”的传承队伍发生了变化,翻阅“地花鼓”传承人资料发现,从原来改革开放之初的400余人发展到现在不过几十人,在这几十人的传承队伍中,老艺人占多数,表演“地花鼓”感觉力不从心,亟需补充新的传承群体。由此可见,传承群体的断层现象非常严重。随着传媒科技的快速兴起与大众审美理念的变化,湖南省土家族“地花鼓”的年轻艺人瞄准城市,探索新的生存之路,长此以往,导致土家族“地花鼓”的精彩表演曲目、演出技艺都留在文字叙述上;有些精彩曲目比如“子地花鼓”的精彩段子已经处在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经典曲目亟待挖掘、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地区各级政府发挥支持与引导作用,激发民间“地花鼓”发展土壤,政府发挥支持与引导作用。一是以财政预算方式划拨“地花鼓”保护资金,提供经济支持。湖南省土家族“地花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变异,“地花鼓”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要摆脱当前的生存窘境,应该适当减少的行政指导,全面整合“地花鼓”文化,实现土家族“地花鼓”艺术集成,建立文化集聚区,让土家族的“地花鼓”艺术能在文化集聚区内得到很好呈现。同时,还要做好打通“最后一公里”信息通道,实现供求信息的有效衔接,让信息在“地花鼓”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积极效能,根据土家族“地花鼓”表演特色,走市场化之路,让湖南土家族“地花鼓”走向市场。

在市场经济指引下,去自觉寻求生存和发展。政府还可以邀请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方面的研究专家、资深表演艺人到现场进行指导,探索土家族“地花鼓”的分类,邀请土家族“地花鼓”表演与研究专家,指出优势与存在的短板。政府根据短板,从“地花鼓”文化发展的长远出发,吸纳“地花鼓”方面的专业艺人加入到“地花鼓”艺术传承队伍中,让其发挥好传承人的重要作用;对那些热衷于“地花鼓”学习的人们能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很好地继承传统技艺,政府也需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其全面展现“地花鼓”艺术潜能。因此,政府在湖南土家族“地花鼓”传承中应该肩负起支持与引导的作用。培植民间“地花鼓”发展土壤。在当前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多重视角下,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的发展,仍旧需要民间土壤的培植,这是“地花鼓”艺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湖南土家族“地花鼓”作为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已经渗入土家族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理念中,具有深厚、古老的潜在生命力,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融合,艺术同生活精神间的彼此互补,逐渐形成活态文化传统,完全是为了生活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挖掘整理经典“地花鼓”曲目,弘扬“地花鼓”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湖南“地花鼓”文化传承的需要,成立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遗产保护小组,负责对“地花鼓”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挖掘,搜集并整理一批诸如《插画调》、《送财》、《拖板凳》等经典曲目,将这些经典曲目装订成书,为研究与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积极加快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产业化进程。文化产业化是有效提升湖南土家族“地花鼓”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湖南土家族“地花鼓”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只是简单依靠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的自发性演出是显然不够的,也不容易打开受众市场。可以这样认为,在着力推进湖南土家族“地花鼓”文化产业化进程中,需要积极开拓商业市场,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进一步打开受众市场,提升机体“造血”功能,更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营造湖南土家族“地花鼓”传承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宣传效能,湖南土家族“地花鼓”的传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传承“地花鼓”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湘(1973—),男,湖南麻阳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声乐与民族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土家族湖南省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土家族情歌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三线建设在湖南
土家族
湖南是我家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