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2015-05-30张赛珍吴祥博

求知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小学教育传统文化

张赛珍?吴祥博

摘 要: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在日益提高物质追求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传统观念日渐淡薄。反观日本却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从法律制订、国民观念到政策实施都已取得较大成就。因此,本文将着眼点立足于小学这一中心之上,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推进研究,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利弊与现实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小学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理解和定义

1.日本树立“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理念

所谓日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指以花道和茶道为代表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还包括具有价值的现当代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是使孩子从当下的视点来看本国传统和文化,在了解并体会到本国文化精华的同时,为成为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优秀日本人才积累经验的实践活动。

2.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发展,推陈出新。

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1.提出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现代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减少。过去,对于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起重大作用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在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特点和意义的日常生活中开展进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家庭和区域社会为单位,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机会正在减少。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学习并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在谋求与家庭和地域社会携手共进的同时,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指导活动。

在国际背景下,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为了使孩子将来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中,成为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加深孩子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其能够与异国文化拥有者和平共处、友好交流的积极态度。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呈现文化多样化,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推进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本国传统文化的优异性和丰富性,理解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作为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中国重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原因

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文化具有传承性,传承性决定民族文化不能与传统相割裂,也决定了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从古代走向现代,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日益淡忘,人们面对传统文化,普遍存在认知缺乏,兴趣不浓,精神缺氧的现象。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接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最根本的体现途径是教育。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更容易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邓小平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小学阶段则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关键时期。

对比中日两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日本方面侧重于传统文化继承之后对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而我国则更侧重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保护。这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概况、历史及区域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不无关系。但同样能反映出两国都有意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关法令

1.日本方面立法

日本方面在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小学及中学的学习指导要领的改订等法律文件中对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要领及目的都做了明确规定,主张为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生活的日本人才,有必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教学活动,并进一步充实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

2.中国方面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9月1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16日)等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中日传统文化相关法律对比显示: 我国教育立法方面虽涉及面较广,包括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提高职工技能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改善学校管理工作的教育法规;《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能力测试有关的教育法规。在资料查找中发现我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品质,但就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法律较为缺少,且存在目标不够明确,指令不够清晰的问题 。

四、目标和指导内容

1.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目标

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目标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学习,培养未来能够适应国际社会生活的儿童的日本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其能够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优秀品质。

2.指导内容(以小学课程设置为例)

(1)国语:神话传说、短歌、俳句、古文、汉文、毛笔等。

(2)社会:节日礼仪、历史上的人物、本国国旗和国歌的意义等。

(3)生活: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区域的活动、四季的变化等。

(4)家政:米饭、味噌汤等。

(5)体育:民俗游戏、民间舞蹈等。

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厚重历史的沉淀。我们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在新时期懂得礼义廉耻、明白孝行德行、诚实守信的高素质青年。

4.我国小学课表安排

(1)语文:唐诗宋词、名著阅读等。

(2)思想品德:礼貌、孝行、道 义等。

(3)音乐:学唱校歌、欣赏一些我国或他国的经典曲目等。

(4)美术:简单绘画、名画欣赏

等。

对比显示:针对课程设置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网上查找以及到附近小学的课表调查与咨询发现,在诸多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为语文课,内容多为诗词古句、简版名著阅读、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等。但问题在于学生缺乏主动背诵的热情,在学习中不能理解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老师在授课中也忽视了引导学生喜欢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制订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计划。

五、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1.明确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在国际化背景下,教师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目标。努力做到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未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中国人才,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用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学生教育的观点来看,应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它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

3.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中日双方关于传统文化问题都采取了推进措施,但是我国明显力度较弱,我们应做出系统且有计划的教学安排,在小学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识,学校全体老师及学生一起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发展中,通过体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的感受,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

4.明细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法令

我国应进一步研究推进传统文化方面的法令法规,在立法中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热情,使学生成为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异文化拥有者展开友好交流、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改进实际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法律条文中不够完善之处。

5.对传统文化的丰富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应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以及加深对行为礼仪、语言、举止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感受力、行为礼仪、语言、举止的理解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丰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6.增进不同地区中小学校之间的交流

学生自主举办交流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达到举办活动的目的。

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学生对同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差异,通过交流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7.进一步加强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加强交流不仅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以及资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以外国儿童、学生等为主体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并明白文化的求同存异,在互相沟通学习中共同进步。

8.增设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科目

各教学科目的教学要达到指定的目标并完成指定的内容,学习指导要领要被显示在目标和内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建议尝试开设传统文化为一门单独课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应该在小学各个教学科目中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整体内容中的比重,使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日本中小学传统·文化理解教育[J].亚太教育,2015(05).

[2]庞晓红.中日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S1).

[3]张立新,孔繁志.日本概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指导老师:李晓红)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小学教育传统文化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