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辞”观
2015-05-30景玉凤
景玉凤
摘 要:“兴辞”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家王一川所提出的理论范畴。“兴辞”观既注重文学作品的文辞本身,也注重开拓读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本文试图把“兴辞”观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挖掘其应用性和价值性。
关键词:兴辞;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价值
1.何为“兴辞”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家王一川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兴辞”的概念。所谓“兴辞”即古典“感兴”传统与现代“修辞”的融合,既指汉语文学的独特属性,也可以作为批评方法指导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的实践活动。
(1)“感兴”。“感兴”是贯穿于中国文学中的文论传统。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我们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感兴”论,孔子只是用“兴”代替“感兴”,内涵却极为相似。而后,“兴会”“伫兴”“情兴”“兴寄”等理论逐渐涌现,都代表了“感兴”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
(2)“修辞”。中国古代文论很早就重视文学的修辞性。《易传》《论语》都有所涉及。而后,中国古典时期的文学理论著作都有对“修辞”的理论进行了阐述。现代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更深入地探究了现代修辞学的理论问题。
2.“兴辞”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置中包含两个方面:语言和文学。语言涉及的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文学涉及的是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家作品,重在培养学生阅读、体会、感受文学作品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兴”注重因物生情或因文生情。儿童的审美情感较之成人更加丰富和生动,因此教师要试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课堂之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第一,在教材中汲取营养。小学语文教材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领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奇妙的名胜古迹、淳美的道德人伦、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节、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教材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学习。第二,在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中陶冶情操。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它所独有的语言之美和音乐之美在字里行间呈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诗词朗诵会,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古典诗词中感受独特之美。第三,定期举办演讲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可以包括所见所闻,如假期走访过的旅游胜地、看到的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第四,美术、音乐等美育课程与语文课程适当融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可以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可以举办假期夏令营,利用暑假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游学活动,一方面增长见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国内外的无限风光中得到美感的熏陶。
(2)文学阅读的蕴藉挖掘。“蕴藉”来自中国古代文论,特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现代文与古典诗词本身就具有蕴藉的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挖掘文学作品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笔者鉴于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参考。
第一,联系作家。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语言文字作品,也是作家情感的体现,了解作家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关键,阅读过程可能会生发现更多的情感和内涵。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不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我们很容易把它解读成一首山水诗。通过了解作家的生平和经历得知此诗是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被贬之后所写。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作者正是借渔翁的不畏严寒来表现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仍然坚持操守,毫无妥协的精神气质。
第二,认识背景。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阅读文学作品要联系一定的时代背景。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文中所现的是深秋时节的一个落寞文人,马致远虽然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深刻地诠释了怀才不遇的文人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
第三,挖掘文化语境。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文化语境与文学作品关系十分密切,它是解读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月亮”“菊花”“梅花”等意象,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此种意象往往表达了特定的情感,如“月亮”代表思乡,“菊花”代表人格和气节,“柳树”代表离别,“红豆”代表相思。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解读古典诗词的主题和内涵。
(3)不同体裁的差异鉴赏。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不同的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不同的文体应该遵循不同的鉴赏原则和方法。针对文体的不同,笔者提出以下参考。
第一,诗歌鉴赏。小学语文课本中各个年级都包含一定数量的诗歌体裁,包括古诗和现代诗两种。针对诗歌鉴赏,首先要感受诗歌的真情美,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表现,在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要试图挖掘作家和作品的情感。其次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理论范畴,专指中国文学情景交融的境界之美。因此阅读诗歌,要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独特的意境。最后,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歌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具有浓厚的音乐的美感,阅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阅读诗歌要注重平仄、押韵、对偶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与作家的情感相融合。
第二,散文鉴赏。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特性区别于其他文体。针对散文鉴赏,首先要感受散文的诗情美,作家怎样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通过诗性的语言传达一定的思想和认识。其次,感受散文的构思美。鉴赏者在鉴赏散文作品时,应该对作品的结构安排予以足够的重视,或运用对比手法,或运用象征手法,或以小见大,都是构思巧妙、独具匠心的散文精品。最后,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散文语言多种多样,或五彩缤纷,或华美绚丽,或富有诗意,或深沉含蓄,或温柔敦厚,或激动悲愤,或奔放自由,都带有着散文独特的语言的美感。
第三,小说鉴赏。小学语言课本中涉及小说的部分较少,绝大多数出自小说的节选。小说的阅读和鉴赏要注重考虑三个方面:人物、情节、环境。考查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什么样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构建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小说渲染了怎样的生动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注重环境对人物与情节的辅助作用。
3.“兴辞”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兴辞”观虽然来源于当代文学理论家的理论范畴,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着一定的适用性,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兴辞”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它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丰富,摆脱了教师一贯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师生真正的互动和交流。其次,增加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美学的教育与文化语境的融合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最后,“兴辞”观的运用为中学的语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从小养成了一种鉴赏美的能力和习惯,培养了感性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之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做出了重要的积累。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蔡 明,范富安,米学军.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