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才能赢,农妇自学英语成外教“大管家”
2015-05-30晨光
晨光
婚后决心靠自立赢得尊重,鼓足勇气向老外自荐做家政
刘雪英出生于湖南娄底农村,因为家贫,高中未毕业就辍了学。此后,她帮助父母在家种田、养鸡、喂猪,成了乡亲们眼中能干的女娃。上世纪90年代,国内涌起打工潮,刘雪英只身来到福建泉州打工。
泉州是著名侨乡,经济发展很快,刘雪英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丈夫是泉州本地人,精明能干,两人两情相悦。结婚后,刘雪英很快有了孩子,她天天忙于照看孩子,在家里洗洗涮涮,一会儿也闲不下来。
刘雪英是外地人,身边的人都说闽南话,闽南话语速快、晦涩难懂,刘雪英因为听不懂闽南话,常常闹出笑话来。她知道,要想融入当地的生活,必须尽快学会闽南话。刘雪英乐观、随和,村里的孩子都很喜欢她。于是,十几岁的侄子和村里的孩子就成了刘雪英学闽南话的老师,他们常常一字一句地用普通话给刘雪英做翻译。
刘雪英悟性高,不到一个月,基本听懂了闽南语日常对话,并能张口与别人交流。她心理素质过硬,不怕别人嘲笑,没过3个月,便说得有模有样了。
日子在平淡安稳中一天天度过,但刘雪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自从生了孩子,她再没有到外面打工,经济上不独立,花一分钱都要伸手找丈夫要。刘雪英骨子里是个独立要强的人,她开始找活儿干,可她当了孩子妈妈,又没什么技能,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000年3月,刘雪英上小学的儿子给妈妈带来一个信息,他班里有位来自加拿大的同学,叫麦博信,麦博信的爸爸麦克在泉州仰恩大学当教师,他家里可能需要钟点工,让妈妈去试试。
在刘雪英心目中,到老外家里当钟点工,报酬肯定不会低,她决定前去试试。麦克来泉州多年,是个“闽南通”,弄清刘雪英的来意后,他表示自己家里不需要钟点工,不过,他的同事、来自澳大利亚的外教威廉·瑞恩需要这方面的服务。
在麦克的推荐下,威廉同意刘雪英在自己家做家政服务。威廉60岁左右,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性格随和开朗。刘雪英和威廉接触没几天,就消除了紧张感。她手脚麻利,做事认真,得到了威廉的认可。
“鸭子听打雷”,这是刘雪英对初到威廉家中两人对话的一个形象比喻。刘雪英不会说英语,威廉不懂中文,最初的日子里,两人沟通全靠肢体语言和一本中英文字典。
由于不懂英文,刘雪英在与威廉相处时遇到的尴尬事儿不少。有一天,刘雪英陪着威廉去买窗帘。威廉生活节俭,原本想买便宜的布料凑合一下就行了,刘雪英却误以为老外生活品质较高,买东西喜欢贵的,就把威廉往一些高档的窗帘店里领。孰料,威廉总是耸着肩膀说“No”。
因为无法沟通,刘雪英始终搞不懂他想买什么尺寸、花色、款式的窗帘,结果两人白跑了一趟。威廉惜时如金,为浪费了整整一个下午感到痛心,脸上有些不快。
这次买窗帘的经历让刘雪英很受“刺激”,她想到了自己因不懂闽南话无法和当地人交流的事情,决定也像当初学习闽南话一样,拿出狠劲来学习英语。
受刺激发狠学英语,真诚敬业使得她从不缺“洋客户”
此后,刘雪英重新拿起了中学英语课本,先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学起。到威廉家做家政时,她也会揣上一本字典,一有空就背单词。
威廉先生很支持刘雪英学英语,他鼓励刘雪英大胆地说出来,从不笑话她说得不好。威廉最常对刘雪英说的一句話是“I show you”(我示范给你看),然后一遍遍地教给她日常用语。
让刘雪英感动的是,第二天威廉还抽空考一下她,让她复习一下昨天所学的日常用语,如果答对了还会得到夸奖。威廉出门上课或办事,如果刘雪英不在,他会留下一张英文字条。刘雪英看到字条,便对着字典翻译出来,后来慢慢尝试用简单语句回复。再后来,她已经能写出完整的句子和便条了。刘雪英的进步之快让威廉先生感到惊奇。
时间一长,刘雪英学英语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她觉得学英语,首先单词量得过关。有时,整个句子虽然说不出来,但只要说出一两个关键词,威廉马上就心领神会了。刘雪英认为,只要说出的句子或词汇威廉能听懂,就算成功了。
刘雪英不但在威廉家里说英语,在外面只要有机会也敢于“秀”一把。一次,刘雪英看到一个老外在泉州街头徘徊,并拦住行人问些什么,被他询问的人都笑着摇摇头走开了。于是刘雪英走了过去,笑着对那外国朋友说:“Can I help you?”(我能帮你吗?)外国朋友看到眼前这位相貌普通的中国妇女竟然会说英语,马上欣喜地答话。
原来,那位外国朋友要去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事儿,不料迷了路。刘雪英那天也没啥事儿,就主动陪着外国友人去办事儿。路上通过攀谈,刘雪英得知,这个来自美国叫彼得的老外也是仰恩大学的教师。刘雪英告诉彼得,自己在仰恩大学外教威廉家做钟点工。彼得很意外,也很高兴,当即邀请刘雪英过后到自己家里做钟点工服务,刘雪英欣然同意了。
刘雪英到彼得家做钟点工没几天,就赢得了彼得的信任。一天,刘雪英从彼得那里听到一件事: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外教患了一种皮肤病,找了多家医院都没治好,那位叫马丁·布朗的外籍教师准备回国治疗,他留下的课可能由彼得来教。
刘雪英向彼得询问了马丁皮肤病的情况,她突然想起,泉州有一家中医院治这种病非常有经验,就对彼得说了。彼得觉得这个信息很重要,就告诉了马丁。随后,刘雪英带着马丁到那家中医院求诊。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马丁的皮肤病明显减轻。3个疗程过后,已经痊愈。马丁在叹服中国中医医术的神奇之余,也衷心感谢刘雪英对他的帮助。
2003年,威廉由于年事已高,辞职回国养老,刘雪英把他送到机场,主雇洒泪而别。威廉回国后,刘雪英又受马丁的邀请到他家做钟点工。随着英语口语越来越流利,刘雪英除了帮雇主打扫卫生、做饭、带孩子、买菜,还陪他们逛街购物砍价,陪他们看病买药、缴水电费等。渐渐地,刘雪英成了一些外教的得力助手。
除了马丁家,刘雪英同时在好几位外教家里做钟点工,最多时超过10位。外教之间的口头“免费广告”,使得刘雪英的客户从来没断过,而她做外教家政也从“兼职”变为“全职”。
勤奋赢来命运垂青,农妇被聘为高校外教“大管家”
2010年,幸运再次降临到刘雪英身上。
那年8月,在仰恩大学任教的美籍教师切尔文从泉州转聘到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任教。此前,刘雪英在切尔文家做了一年多的钟点工,现在切尔文到另一个城市任教了,刘雪英伤感之余,主动提出帮他搬家。
那天上午10点左右,载着切尔文全部家当的汽车驶入厦门理工学院外教公寓楼前,学院国际合作处一位姓林的老师前来迎接,并协助切尔文安置家具和生活用品。林老师看到一位40岁左右相貌平平的中国女子一边马不停蹄地往楼上搬东西,一边用流利的英语与切尔文唠嗑,那娴熟而又纯正的发音让林老师感到吃惊。
弄清刘雪英的身份后,林老师惊讶不已,一个钟点工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这么多外教相处融洽,并深得他们的信任,这样的女子真的很难得啊!
获知刘雪英的经历后,林老师如获至宝,立即把这个情况向部门领导反映。厦门理工学院近年来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当时有外教50多人,校方迫切需要刘雪英这样懂得中英文和闽南话,尤其具有与外国人打交道丰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校方经过商议,决定为刘雪英量身定制一个岗位——全职外教生活管理员。
刘雪英没想到无意中得到一份稱心的工作,非常开心。到厦门理工学院上班后,虽然工作内容变化不大,但总算过上了安稳日子,从“个体户”一跃变成了大学的“正式工”,校方还给她办理了“五险一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和正式员工一样。
在厦门理工学院,刘雪英成了近百名外教和留学生的“大管家”。办理入住、信件投递、物业管理、外出导游、活动组织、心理安抚……尽管工作内容琐碎,但她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份工作。
外教流动性较大,很多外教做两三年就会换个地方,或者回国。接受过刘雪英服务的外教,离开之后对她念念不忘。至今,刘雪英和来自全世界10多个国家的外教一直保持着书信和电话联系。
现在,刘雪英仍如饥似渴地进行着英语方面的系统学习,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闲暇时,她经常和大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英语口语的经验。她对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连我这样毫无英语基础的人都能学会,何况是你们!”
编辑/杨世莹
(E—mail:shiying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