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音乐欣赏》教材中国部分写作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5-05-30蔡若愚

艺术评鉴 2015年24期
关键词:音乐史编著音乐欣赏

蔡若愚

摘要:《音乐欣赏》这一课程几乎是当下每一个艺术院校的核心课程之一。这一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是较多的,每本教材在切入点上都有不同,这使得这一课程有了相对较为多样的讲述方式。但针对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不同欣赏方式,诸多教材中并没有相对完整的对中国部分的论述。本文通过对《音乐欣賞》教材中国部分写作模式的几点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希望有更多同仁关注中国音乐的独特欣赏方式。

关键词:音乐欣赏 中国音乐

《音乐欣赏》这一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这些教材都有着音乐欣赏这门课程教学者的真知灼见。但专门针对中国音乐部分的欣赏相对较为薄弱。因此本文对《音乐欣赏》中国音乐部分作了以下的思考,其中不当的地方还望指正。

一、《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独立性的思考

《音乐欣赏》包罗万象,多数教材选择以综合中国与西方的方式进行写作。中国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态,其感知方式、欣赏方式、人文属性都与西方音乐以及其他国家的音乐大相径庭。因此要相对很清楚的阐述中国音乐,需要相对独立的方式来专门针对中国音乐的特征进行阐述。目前将《音乐欣赏》中国部分进行独立写作的著作虽然不多,但是也并不是没有。独立阐述中国音乐的音乐欣赏教材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音乐欣赏(中国部分)》为标题的教材,其中包括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由张丽民编著的《音乐欣赏教程(中国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王世康编著的《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等教材。这一类型的教材首先针对中国音乐进行综述,然后再针对中国民间音乐、创作音乐进行阐述或不针对性阐述直接分类阐述中国音乐的各个部分。第二类是专门针对中国音乐而写作的音乐欣赏教材,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由郭树荟编著的《中国音乐鉴赏》、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刘福瑞编著的《中国音乐鉴赏》,这一类型的音乐欣赏教材的写作一般是以人类学的眼观审视中国音乐的产生和中国音乐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中国音乐的表现方式以及写作技术,再而阐述中国音乐的各类音乐。第三类是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方式进行写作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田可文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李彦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这一类教材主要是以音乐史为出发点,以此为线条逐一讲述其中的作品。这三类性的写作方式中各有各的长处,无论形式怎样,他们都是通过独立的方式阐述了中国音乐的诸多方面。

二、《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综述方式的思考

《音乐欣赏》的综述方式是音乐欣赏教材的核心,不同的综述方式会有不同的指导欣赏的方向,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不同的综述方式的影响,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不同的体验与理解。由于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以及其他国家音乐文化不同,《音乐欣赏》中国部分教材编写中的综述方式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以此来针对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不同。在这些综述方式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以中国音乐文化为主线进行阐述,另一类是以常规音乐欣赏的审视方式为主线进行阐述。这两种方式一个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一个具有学科的整体性,具有这两种综述方式的结合性的教材却是很少。笔者所提倡的方式就是通过学科的整体性与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相结合形成一套既科学系统又具备特点的综述方式。在教材的编写中首先阐述的内容依然是音乐的本体,其中包括何为音乐?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具备怎样的功能?但这一切都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进行阐述。然后是音乐的体验方式,其中包括如何体验音乐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体验音乐。第三是中国音乐的文化属性其中主要是以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音乐文化的各属性以及融合性。第四是中国音乐的语言,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性地阐述中国音乐中的各种音乐元素。第五是中国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点相对关键,这是整个音乐欣赏的核心,同时对于具体音乐作品而言每一部作品都要与音乐审美体验相结合,进而体验其完整性。其中主要以中国音乐的意境、意象、意味为阐述对象。最后是以音乐史的眼光来对中国音乐作一定的综述,以体现教材思维的横向性。这样的结合方式或许是一种不同的尝试,也为《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编写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针对性的思考

《音乐欣赏》教材的编写针对性是极为重要的,不同的读者会选择不同针对性的著作进行选择的阅读,因此针对性一定要清晰,否则会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到不适应甚至读不懂。《音乐欣赏》教材一般分为三类,其一是针对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使用;其二针对高校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使用;其三针对综合类院校非艺术专业类学生使用。不同的分类在编写方式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专业音乐类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多,在编写中需要强调更多专业知识上的了解。非音乐类艺术学生的编写方式更加强调艺术修养以及各个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因此上文中所拟定的编写方式更加适应这一类学生的学习。非艺术类学生的编写方式强调通识性,需要强调对于音乐的普及了解。因此,在《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编写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调整侧重点,针对性得到了强调以后才会让读者更加清晰了解音乐。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中国部分的写作需要从多方面权衡,这样才会在编写过程中更加全面、系统地针对读者的需求让其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

猜你喜欢

音乐史编著音乐欣赏
米小圈笑园
季进编著《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增订版)书影
汕大高教所陈小红教授编著的编著的《潘懋元先生与汕头大学》出版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巧用图谱 事半功倍
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