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研究
2015-05-30白旭
白旭
摘要:贝多芬的创作涉及众多领域,不得不提的是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与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本文从作品的创作研究方面出发,从而更好地揭示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研究
一、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古典乐派三杰”。与莫扎特的童年相比较,贝多芬的童年过的或许不那么完美。他的父亲是一位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在父亲的严苛教育之下贝多芬从小就展露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并在11岁的时候创作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作品。46岁的贝多芬听力已经到了完全丧失的地步,但是也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了恢弘史诗般的《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更像是对他人生的一次总结,是“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真实写照。晚年的贝多芬虽然饱受耳疾的折磨,但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几首弦乐四重奏,最后因病逝世。
二、作品的创作特征分析——以第二、第三乐章为例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主调是G大调,节拍为4/4拍,速度为小广板,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这个乐章旋律让人产生了无限遐想,旋律走向舒缓,既有宗教音乐的威严感觉又不失虔诚的祈祷之心。带有主题动机的引子率先开始了乐曲,这乐章开始的引子由弦乐组奏出,而小提琴正是表达这种情感的最佳乐器,小提琴在这时候演奏出来的曲调丝丝入扣的深入了人们的内心。整个乐章就像是一首完美的赞美诗,音乐旋律更具歌唱性,同时小提琴在演奏十六分音符的时候,每个音符之间都尽量留有空隙,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空间感。随后,乐曲开始了对主题音乐的变奏,圆号和单簧管担当了第一次变奏的任务;大管以及小提琴的装饰音演奏担当了第二次变奏的任务;乐队的整体齐奏开始了第三次的变奏任务,长于抒情的第二主题慢慢的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乐曲在进行几个小节之后,又对音乐主题进行了第四次的变奏,经历了四次变奏之后,乐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就展现的一览无余,经过了几个并不算长的小节的“华彩”乐段之后,乐曲进入了第三乐章。第二乐章的整体效果非常好,乐句的连贯一点点的深入到主旋律之中,我们应该更加清晰贝多芬创作这首小提起协奏曲时候的理想情感,把自己的情感给予田园风光,整个第二乐章意境优美,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稻田画,一片片麦田正在向着太阳茁壮成长。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调是D大调,节拍为6/8拍,速度为快板,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乐曲开始,在乐队的演奏中音乐主题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乐队对主部主题的旋律进行了变化重复演奏,随即独奏小提琴也开始了演奏的序幕并开始了回旋曲式的第一插部部分。在这个插部部分中,乐队伴奏和小提琴独奏像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十分新颖,随后独奏小提琴又通过一连串的装饰音对主部主题进行了下一次的变奏,主部主题的悠长旋律再一次出现。弦乐组的小提琴再一次用它自身柔美的音色打动了观众,小调暗淡的色彩将我们带到了温柔细语的第二插部部分。第二插部部分的音乐材料和第二插部部分的音乐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插部部分的音乐情绪更加强烈、更加炽热。独奏小提琴又出现在了音乐旋律之中,像浪花上下翻滚着、夹杂着上下级进的和声走向,更像是情感的波澜起伏,既有惊涛骇浪的壮阔又有春天细雨的缠绵,大管用其特殊的音质把这段旋律又演奏了一遍。随后主部主题的旋律再一次被回顾,独奏小提琴開始进入了炫技的“华彩”乐段,并且持续了很多小节,在“华彩”乐段中,小提琴演奏者可以进行高超的炫技演奏,并将乐曲推上了更高层次的高潮。这个乐章对乐队和独奏小提琴的要求特别高,只有两者相互配合默契才能迸射出激情的火花。贝多芬的创作理念十分先进,用优美动听的旋律把田园景象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在演奏第三乐章结尾的时候,不要迟疑,要特别果断,在延长记号之后,小提琴演奏者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把情感寓于小提琴的演奏之中,把精彩绝伦的技术呈现给观众。这部分也达到了整个回旋曲式的高潮,音乐情绪越来越高涨,力度越来越强,情感已经达到了整个乐曲的顶峰,在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结束了全曲。
三、结语
这部作品在19世纪把小提琴这件乐器推上了历史的顶峰,加上这部作品创作于贝多芬创作生涯成熟的中期,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也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所以在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中也折射出了作曲家丰富细腻的情感、大调明亮色彩的转换运用,如歌般旋律的进行,音乐中四处都洋溢着无比欢乐的情绪,这都为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田园诗歌般的美的享受。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精心安排了三个乐章的内容,每个乐章之间的乐思都环环相扣,结构十分完整,给我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美好的向往,仿佛我们已经身临其境。这部作品为后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流传范围最广的一部作品。贝多芬的名字也将永久的载入音乐史的扉页,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不会被世人遗忘,反而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赵恺.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J].中北大学学报,2006,(04).
[2]江彭.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浅析[J].文化艺术研究,2008,(05).
[3]宋比多.论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演奏[J].艺术百家,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