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气弹簧专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015-05-30邱艳

2015年29期
关键词:分类号发展

邱艳

摘要:空气弹簧以其良好的减振和隔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铁道车辆、舰船、航空、工业等领域的动力机械、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等设备。在专利分类号里面所对应的是F16F9/02及其小类,即只使用气体为阻尼介质的弹簧、减振器、减震器或类似结构的运动阻尼器。该分类号较准确地反映出空气弹簧这个技术领域,因此,在分类号较准确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适时结合补充、追踪检索,更全面地反映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空气弹簧;减振;专利检索;分类号;发展

一、空气弹簧概述

空气弹簧的工作原理是:空气弹簧把橡胶气囊内部的空气作为弹性介质,当空气被压缩时,空气会产生反力,此反力便产生弹性恢复力。空气弹簧与一般的钢铁弹簧相比较有很好的减小振动、消除噪声的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例如在航空、航海、汽车、工业等领域,空气弹簧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研究空气弹簧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二、空气弹簧专利技术状况分析

(一)分析样本的构成

对空气弹簧技术的检索主要依赖于分类号。一方面,由于分类号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空气弹簧这个技术领域,并且该技术在较早时期就被关注,已在历史的进程中发展地较为成熟;另一方面,较为成熟的技术其相关的分类号也较为集中,无论是IPC国际专利分类体系、欧洲专利局的EC分类体系还是日本的FI和F-Term分类体系,都有专门对应于该技术的分类号,因此,对该技术的检索以分类号为主,关键词为辅。最后的检索完成日期为2014年5月初。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解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对于其密封性的改进,另一方面是对于其应用领域的扩大。

在中文库的检索过程如下:首先采用较准确的分类号F16F9/02检索;再分别用橡胶或(囊、膜),气室,非线性,面积,体积,悬架进行检索,补充有关专利申请;然后进行追踪检索;最后以申请人、发明人为入口对重要的申请人和发明人进行补充检索,最终在中国专利文献检索系统中得到样本725篇申请。

在外文库中的检索,首先采用较准确的EC、FI/FT分类号进行检索,获得绝大部分相关申请;为避免样本的遗漏,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检索:仅使用关键词检索,对“悬架”(suspend+,support+等)、“橡胶”(rubber等)、“振动或震动”(sh#ck???,vibrat????等)使用邻近算符进行限定,并排除已得到或噪音文献,得到少量文献;最后,通过对早期的重要发明人进行检索,补充1980年之前的申请,得到分析样本616篇。

由于专利申请延迟公开的特点,有少量2012年的申请和大量2013年的申请目前还没有公开,还有一部分2013年以来公开的专利文件,CNABS数据库仅仅给出了一些著录信息,还没有来得及公开摘要及发明名称,VEN数据库甚至还没有收录,所以无法利用关键词进行检索来获得这类专利申请。由于该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各分类体系若参照用途中的某个特征与某个分类号的相通之处,将该技术归于其它技术中,这就带来了漏检的可能性。因此,由于空气弹簧技术的发展在近年变化很大,因此对该技术的分析仍然考虑了2013年公开的申请,但没有包括2014年公开的少量申请,由于该技术的专利在2000年以后一直高速增长,所以可以认为对于2013年的申请,实际数据要远高于检索得到的数据。

(二)空气弹簧技术专利文献数量分析

涉及空气弹簧技术的专利(包括所有领域)在2000年以后大幅度增长,显示出近年来人们对该项技术的浓厚兴趣,而且相关期刊和论文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直到90年代末,对该技术的理论模型的构建日趋完善,人们从90年代末开始对该技术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索,例如对结构模型的优化,对制作材料的选择等,专利文件数量的变化与期刊论文中的论述是一致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该技术在有些方面已走向成熟,具有较高的商业化前景。

关于专利数量的历史趋势,该技术早在1905年就已经提出,但对它的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8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经过几年的摸索后,又陷于停顿,直到2000年后才再次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从整体来看,2000年以后(含2000年)的专利公开量占总量的76%,这说明近几年对该技术的研究应当不同于以往摸索性研究,在有些方面可能已经达到或接近实际应用水平,各申请人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这一“新兴”领域的专利权空间。

根据对分析样本的统计,样本在外文数据库中的IC分类号与EC分类号分布是一致的并且数量相当,因此对分类号的分析仅以IC号为基础。

由于该技术在近年来增长很快,并且该技术也在不断开发新的应用范围,因此要首先根据分类号的统计结果,找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目前对空气弹簧技术的研究集中在机械、照明领域(F类),作业、运输领域(B类)中。

从1985年开始,该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各领域中,并呈稳定增长趋势,尤其是机械领域,发展更为迅速,表明其需求量在不断地加大,且技术在不断地改进。

在进行检索的过程中,SU的文献量所占比例最多,且从统计结果来看,SU申请时间大多集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而且CN、US、DE的文献量仅次于SU,从总体来看,苏联、中国、美国和德国的申请人比较活跃,都是有较多相关申请的国家。

其中,由于苏联申请量过多,且其主要在国内申请量较多,导致苏联的本国专利达到绝大部分,但是它也针对国外进行申请,但也只是有限的几个国家,尤其是对美国申请量最大,另外,美国是其他国家争相申请的大国,整体上,在美国的申请量,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是最多的。

三、中国在空气弹簧领域的专利活动分析

中国涉及空气弹簧领域的专利申请是在1985年才出现的,起初在摸索阶段,并未形成气候,但在2000年之后,该领域突然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可以看出,现阶段,该技术正逐步平稳地呈现上升趋势,即被较广泛地关注,在中国专利数据库得到的空气弹簧技术的专利申请有627篇。

近年来中国在空气弹簧领域的申请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并且已经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位置。由于国外起步较早,中国申请人也只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多走了几步,但是,中国专利申请量也是飞速增长的,目前是中国申请人在本领域积极争取专利权的黄金时间。

从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来看,中国的专利申请有三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的专利申请都是一个申请人的单独做出的,这是我国与国际的专利申请区别最为显著的一点,在国际上由不同申请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申请人就空气弹簧技术合作进行申请是非常普遍的;二是申请人比较分散,主要申请人的力量比较平均;三是专利申请的速度达到了“国际水平”,从2000年到现在,短短的几年内能有这么多的专利申请,在世界范围内各项数据都能进入到前10名以内,国内专利申请量最大的江苏大学已有14篇的专利申请被公开。第三是进行专利申请的主体是高校、科研单位和公司,由于到目前为止空气弹簧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因此在国际上公司和企业在申请人中占的比例相对大一些,而且在中国,近阶段,申请人为高校、科研单位的申请较少,绝大部分是个人、公司和企业,分布较零散,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从对分类号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专利申请的内容与当前国际上的热点相似,集中在空气弹簧的结构特征改进方面。

但是从专利具体内容的统计结果来看,涉及机械车辆应用的申请数量占了绝大部分,与分类号的统计结果较接近,可能就是因为该领域的技术已日趋成熟,相关分类号较为准确。

四、对我国在空气弹簧领域的专利活动的一些看法

从以上对专利申请的分析来看,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广泛认识到专利制度对科研工作的推进作用,但从我国申请人的专利申请内容和专利活动的范围来看,我国的申请人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对今后的技术发展和专利权的使用造成不利影响,知识产权工作者有责任帮助我国的申请人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尽快成熟,在国际舞台上与“老大哥”们一争短长。

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还需要继续推广加强。我国的空气弹簧技术在几年间达到“世界速度”实属不易,但纵观目前国际在该技术上的发展态势,仍然是“时不我待”,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对中国产生警惕,国外申请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很少,并且在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还有许多专利权的空白地带,这应当是我国申请人的宝贵时机。

鼓励我国申请人进行外国申请和国际申请。我国的申请人普遍对专利权与经济活动的联系还缺乏认识,基本上都仅在国内进行专利活动,而没有想过对其它国家提交申请,而国际上通行做法则是针对感兴趣的市场而进行专利活动,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国内申请人使用专利权的能力,鼓励申请人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

鼓励申请人之间、科研单位和公司之间的交流合作。目前国内申请人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我国的专利申请较分散,申请人多而杂,而在国际上申请人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多的。当前我国的申请人主要是高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的具体内容又有很多交叉和重复,申请人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并节约经费。而科研单位和公司等经济实力的联合,更有助于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市场的开拓。

猜你喜欢

分类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A Study of Chinese College Athletes’ English Learning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A Study on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of English Vocabulary
Translation on Deixi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A Philosophy of Teaching for Junior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