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彼得德鲁克对管理学类专业的影响
2015-05-30许呈祥
许呈祥
摘要:美国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对世界管理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有效的管理者,而这类管理者的有效性将决定中国发展进程,彼得德鲁克对有效的管理者作出阐述,通过对他的管理学类书籍的学习来找出更行之有效的发展中国管理学领域的道路。事实证明,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理念对中国管理学领域和管理学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中国管理学类专业。
关键词: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领域;管理学类专业
引言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行业都需要培养大批量有效有道德的管理者。但这种需求未曾被人正视。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地位越高,公司或者工程规模越大,管理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则越少,导致本应有效的管理却走向了无效化。中国公司、工程“量”大“质”却不高,正是因为缺少成功有效的管理者。成功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学会卓有成效,要学会掌握时间,要学会时刻思考自己能为组织做出什么贡献而组织要自己贡献什么,要学会在组织内如何发挥他人长处规避他人短处,要学会判断事情的性质,最后就是要学会做出一个有效决策。
汪晖教授指出:“20世纪最有意义的地方,是给一代人创造了一种不断重新思考自己的契机”,“文化是不断反思、不断批评的自我思考状态,所谓自我思考不仅仅是思考自己,而是理解自己所处时代,对历史的再认识”这表明了管理学者应该成为这种背景下的反思者。[1]
1.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理念
1.1管理学定义。“管理学”没有准确定义,各种管理学派不断涌现,关于管理的准确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例如:弗雷德里克·泰勒的观点是: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干[2];哈罗德·孔茨的观点是: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能在集体内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3];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是:归根结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4]。
1.2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念。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五项习惯就是: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无论是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还是下属的长处;4.有效的管理者只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一个地方,如果能产生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5.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五项习惯也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同时也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5]。同时重视贡献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工作有效性的关键,以下三个方面就是有效性: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2. 浅析管理学类专业现状
管理学的价值在于依靠自身的知识、才干和贡献意识,促进组织产生成果。管理学类专业在中国众多大学中的课时设置,课程设置,教育安排,学位设置都是有一定差别的。对于中国管理学类专业现状,我在此作浅层的分析。
我国管理学类在校大学生的课时要远远高于国外的课时,但一个学期的学科数量也远多于国外的学科数量,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及外国大学生。
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等这些交叉学科。有两种方向选择,一类是走管理学类方向,另一类是走其它方向。如工程管理专业可以偏管理类也可以偏工科,会计学专业可以偏管理类也可以偏经济学类。一个学院申请专业开设时已经确立侧重方向,那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侧重方向,使专业价值达到最优化。
在教育安排方面,国内大多数高校将重点放在了书本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也就是大多数学校走进了教育误区,认为管理学类专业应该是纯粹的文史类专业只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就可以了,但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大学将管理学类专业的教育安排的重点向实践方向转移,才可收获更好的效果。
3. 彼得德鲁克对管理学类专业的影响
彼得德鲁克提出了“四难”,表面上针对的是想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实际上也是针对了管理类专业。在此,我剖析一下德鲁克的“四难”对国内的管理学类专业的影响。
在本国国情背景下,初期阶段的中国社会需要知识面广的人才,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提倡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其实就是在知识面广的人才的基础上需要他们将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到高水准,中国国内几乎所有高校迫于无奈每学期会开设很多的公共课程其中又穿插极少数的专业课程,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降低了管理学类专业的价值。将专业课程的标准时间压缩到一定范围,又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要吸收专业知识,从理论层面出发,这样做是不可行的。彼得德鲁克提出“要事优先”的原则,以及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理论概念,国内管理学类专业需要压缩或减少开设的公共课程数,恢复被压缩的专业课课时,且一周只有一次课,但是这一次课必须要保证课时数达标,控制在2-3个课时/周。
专业课程的选择其实是管理类专业的重心,除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选择是一致的,那么剩余的专业课程,应该要结合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后,进行选择或对以前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这多方面包括:学生本身的自习能力,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的近年需求,以及学科的核心课程。
学校除了上述改革外还应该增加学生的论文创作,适当扩展学生知识面和专业深度,例如开设有关论文写作的课程让学生学习并且让学生每学年创作一篇字数不少于5000字,内容不得抄袭,凡发现有抄袭者一律给出分并且不予以当年该门课程的学分。只有在不断的创作和思考中,才能使学生将以学到的专业知识具象化,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深化改革自己的论文,获取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这就是目的。
学校需要采取定期对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关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时时刻刻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请知名教授或行业领头人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开坛,讲解自己的管理理念,让管理类专业课程,除了第一课堂的学习,还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这种自愿是需要管理类学生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把握事实真相,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或认识、形成正确的决策。
通过以上措施,来准确把握中国国内现代管理学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找出问题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时应该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使得管理学类专业现状得到改善并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彼得德鲁克管理道路。
4. 结论与建议
中国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这种管理者需要在新的管理理念的培养下产生,新的管理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彼得德鲁克管理理念。
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再借助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念来对国内管理学类专业进行改革。最终达到,国家高速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晖.变动秩序中的文化自觉[N/OL].[2012-05-31](2013-02-12).
[2]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科学管理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3]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4]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
[5]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