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预期意识对其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5-05-30陈瑜
陈瑜
[摘要]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必须全方位分析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譬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偏好等相关因素。在现存文献的研究影响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基础上,增加居民的预期行为来探讨微观因素对消费增长的影响,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预期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程度,从而为消费理论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预期;计量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3.013
1 引 言
从《2014年统计公报》中看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完善,初步估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可见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经济必须密切关注消费。此外,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不足,对经济形势的发展不利,因此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很有必要。而在中国,关于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分析有许多文章都在陈述,在关于预期对居民消费水平研究的文献中大部分都是在基于预期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譬如预期会对家庭消费的时机选择产生影响等结论,但都缺乏实际考察。而本文的撰写主要基于前期对中国居民家庭预期意识的调查,将理论联系实际得出预期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本文撰写的前期做了大量的实践调查,制作了一份基于中国居民预期意识状况调查的问卷,通过对青海玉树、福建泉州、海南陵水以及四川成都这四座城市的城镇居民家庭为单位,对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家庭做了近两百份的小范围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统计:基本上有近41.7%的人具有预期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对未来有做过预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结论:虽然两地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储蓄与消费倾向不大相同,但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偶尔会有预期意识,但这并不是一个经常性的行为。由此说明,对于消费主体来说,对未来物价的预期意识也构成了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一个因素,因此我们在考虑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中,不仅要考虑收入等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从微观个体上来看,居民个人的消费预期意识也应该考虑进去,但这个影响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是否应该将其考虑进去呢?因此有必要对此做实证分析。接下来将会对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并着重研究居民个体的预期意识在影响消费行为时对居民支出有多大影响。
2 实证分析
通过收集2005年第一季度年至2014年第三季度这十年间的季度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数据收集与变量选取
本文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主要检验居民预期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比较多,考虑到样本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收集性,以及本文主要以研究居民预期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为主要方向,因此只考虑几个关键变量进行模型构建。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消费函数理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a+bxYt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应选人模型当中。本文重点讨论居民预期意识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用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来反映居民的预期意识,该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中。将居民的现金支出即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累计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官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公布的数据,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是由央行每个季度在全国50个城市对20000名城镇储户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对当前经济形式的总体判断、居民物价感受情况、收入感受情况、就业感受情况、储蓄、投资和消费意愿以及房价预期与购买意愿等,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主要是定性数据,央行通过采用扩散指数法将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得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及居民通胀预期指数。
2.2 单位根检验
由于建模采用的是2005-2014年的季度数据,因此在建模之前应对三组序列进行季节调整,采用Eviews软件中的Census X12的季节调整方法将序列中的季节变动要素去除,并对季节调整后的序列取对数后进行后续分析,这样处理能使实证结果的经济含义更加清晰,即解释变量前的系数表示相应变量的弹性。
对于时间序列,首先检验其平稳性。将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季节调整后取对数的序列分别进行检验,序列命名分别为LNY、LNX1、LNX2,利用Eviews软件并基于ADF的检验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都是一阶积整即I (1)(见表1)。
2.3 协整检验
由上述检验可知各变量都是一阶积整,不能使用OLS回归,针对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采用Johansen与Juselius提出的极大似然法进行检验,即Johansen检验。以此来估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见表2)。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变量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
从模型检验结果(见表3)中,可得到协整方程:
LNY=0.89LNXl +0.01LNX2
该式表明,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将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即消费支出上升0.89%;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每上升1%,将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即消费支出上升0.01%。
2.4 结论分析
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物价预期指数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的建模分析,发现变量居民物价预期指数对因变量的作用不可忽视,是一个不能从模型中剔除的变量。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居民预期意识对其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我国居民预期意识理论与实际一致。
由模型结果可知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每上升1%,将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即消费支出上升0.01%。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包括对自己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方面的预期,由于在建模中居民预期意识是用央行公布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来表示,因此结果表明,当人们预期未来物价水平较高时,为了避免未来物价上涨所带来的支出增加,就会增加现在的需求而造成现在的消费支出增加。由此可见,居民的预期意识即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上升,将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即消费支出的上升。
3 政策建议与启示
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来自于不同方面的影响,从客观方面来看,由以上分析可知,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且这种影响是显著的,在模型中变量不能剔除。收入增加与消费需求增加有直接的关系。国家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尤其在以拉动内需的为目的的政策中应该重点考虑增加居民收入这个因素。我们应该在人们预期支出增大的条件下,需要再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建立稳定有效的收入调控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主观方面来说,人们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不同层面的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是完全不同的。重点是居民各自所处情况不同而形成的预期也会不同,在此情况下,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也是有区别的。从个体消费心理来看,集中突出的一点是居民的预期意识,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这个因素在模型中是一个不能剔除的变量,因此对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来说是必须考虑的,而由于国家制定的往往是宏观大政策,不能完全考虑到个体自身情况的。但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是能影响到居民预期意识的,并能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从而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由于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随着改革进程的展开,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预期就会提高,这将促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需求。反之,如果改革能够进行得彻底,预防性储蓄也将会随之减少,那么也能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多点正确的预期意识、经济理论等知识很有必要,我们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经济情况,做出合适的预期来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因此,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扩大内需是同步进行的,需要政府与百姓的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宏观政策与个体意识的配合是互惠双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