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建筑群旅游产业开发
2015-05-30管媛媛
管媛媛
摘要:青岛德式建筑群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青岛殖民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近几年,青岛旅游业整体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旅游淡季游客数量不足,这是其过于依赖滨海自然资源造成的。本文通过对总督官邸旧址、青岛监狱博物馆、康有为故居、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的整合开发,从文化旅游业出发,结合德式建筑周边环境,强调其文化内涵,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发掘其旅游产业价值,力图推动青岛旅游业的整体平衡发展。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群;旅游业;开发
一、引言
1898年德国人与清政府签署《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日后在青岛留住了很多拥有欧洲风情特点的雄伟建筑,例如:哥特式建筑、新罗马风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欧陆建筑。它们是青岛历史文化底蕴的见证,已成为青岛的风向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建筑艺术爱好者的目光。对青岛德系建筑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层出不穷,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梁思成先生早年对青岛建筑的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也是这一领域的探讨先锋,提出了对青岛建筑的独到见解以及呼应应该重视对青岛建筑的探讨,以顺应中国整体建筑样貌的探讨。
青岛理工大学徐飞鹏教授对德式青岛建筑的形态探讨,收集了很多从德租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建筑材料,通过对德式建筑的概说,德租时期的青岛建筑部分特点,对青岛德式建筑做出了初步的描绘,对探讨青岛德式建筑有重要作用。
德国汉堡工业大学学者托尔斯腾以一个德国人在青岛的在规划与首次开发建筑为角度,对当时作为租界区的青岛城市发展的经济、历史、政治以及城市的实施及规划等做了全面的论述。
在面对这些宏伟的建筑时,以前学者们更多是研究它建筑本身的价值,对其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使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已成为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在中国,利用文化历史资源,来开发旅游项目已经非常火热,各地争夺文化名人圣地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青岛更应该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发掘德式建筑群的旅游文化价值。
二、青岛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旅游产业也逐渐兴盛起来,到目前为止,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大众青睐的休闲娱乐方式,青岛旅游产业主要依靠沿海一带作为主体,结合周边旅游景点,例如青岛海底世界、鲁迅公园、海水浴场和崂山等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构成了“一线、两翼为重点,城、海、山、陆联系互动”的总体发展格局。
(一)青岛旅游产业整体情况
青岛市的旅游业开始时间相对较早,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和成绩。自2002年起,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19.2%。2014年旅游总人数接近7000万人,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2014年青岛第一季度3月份
首先,从上表中我们看到国内的旅游人数远远高于国外,可见青岛旅游业还是以中国国内市场支撑的。其次,虽然青岛旅游收入总量和人数都是可观的,客流量是其旅游开发的一大优势,这给开发德式建筑群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但是第三季度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远远大于第一季度,出现了青岛旅游旺季太“热”,淡季太“冷”的不平衡现象,因此需要开发利用德式建筑群等历史文化资源,提升青岛旅游淡季的热度,让游客更加全面的认识青岛这座城市,使青岛的旅游产业更加成熟。
(二)德式建筑群旅游开发现状
青岛德式建筑群作为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在海边,给青岛带来的旅游收益不容忽视。在对青岛德式老建筑保护的现实意义上还体现在其实用价值,目前青岛大批德式老建筑除了用作观光景点之外,还供给机关部门及居民使用。青岛德式老建筑具有其独特的建筑美学意义以及对青岛旅游整体规划的借鉴。保护青岛德式老建筑便是维持历史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美,维持这种匠心独运的风格理念。然而大部分游客比较注重体验式的旅游,往往只注重青岛海洋旅游,对于蕴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类景点缺乏参观兴趣。所以旅游方案需要改进,目前德式建筑的旅游开发模式单一,不足以迎合现在的旅游潮流,无法满足大部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五大德式建筑群现状表
青岛迎宾馆青岛监狱博物馆康有为故居青岛天主教堂青岛基督教堂
地理位置位于青岛市龙山路26号。地理位置突出,环境幽雅。位于常州路25号的“欧人监狱”始建于1900年,位于福山支路5号。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时购得此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北端高岗上,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
现有景观目前主要是作为博物馆,进行展出。①水牢②李慰农和胡信之关③监狱铁门④幻影成像:图片是光电技术合成的幻影成像,是比较先进的展览手段。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集展览、收藏、科研为一体,以与康有为相关的历史文物的收藏、展示与研究为主旨。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每天早6点平日弥撒,每周周日8点-9点主日弥撒,只有主日弥撒当中才会使用管风琴基督教堂的宗教活动非常活跃,每逢星期日,虔诚的基督教徒们纷纷来教堂聚会,伴着悠扬的钟声和优美的赞美诗,默默祈祷,聆听牧师宣讲福音。
资料来源:青岛旅游局
三、青岛德式建筑群文化旅游业开发的SWOT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群发展自身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我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它的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一)开发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分析
青岛位于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德式建筑群主要分布在青岛最繁华的地区——市南区,主要包括以下几处建筑:青岛火车站、总督官邸旧址)、福音教堂、总督官署旧址、行政及公务建筑、胶澳帝国法院旧、警察公署旧址、台东镇巡捕局旧址、青岛监狱旧址、康有为故居、青岛天主教堂及别墅建筑等。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作为城市的繁华地段,拥有便利的交通设施及人口流量。
2.资源优势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群作为历史遗留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青岛特有的文化遗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文化韵味,是独一无二的,而资源是规划的基础,资源特色是决定空间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同于山东省其他的城市,青岛的独特与现代化,与那段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式建筑群的出现也使青岛的风格独树一帜,就像黑龙江那独特的俄罗斯风格式的建筑一般,别具一格。因此青岛德式建筑群是青岛的风向标与重要资源,青岛可以以此为载体,在保护建筑群的基础上开发出更优秀的旅游项目,并以此获得更有利的经济利益。
3.政策优势分析
从国家层面来说,2010年3月19日,中央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
对于青岛市来说,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和《青岛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青岛旅游业发展战略意图,摆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突出发展重点,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个五年计划是政府履行旅游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和旅游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蓝图,是青岛旅游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开发劣势分析
1.市场问题
在当前整个大的旅游市场环境下,大多数的旅客更加注重娱乐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例如大型主题公园或者是景色秀丽的大自然风管体验。在青岛,海洋文化浓重,提及青岛大家就会心照不宣的想到洗海澡,逛海底世界和喝啤酒吃海鲜等。这使得作为同样代表具有青岛历史文化承载体的德式建筑群,被游客们甚至本市市民忽视了。
2.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导致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人民接受外来观念的能力不断增长,严重冲击了传统文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德式建筑群日益衰落,但仍作为一种财富实体继续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作为许多居民生活的环境而言,德式建筑群担负着他们生活的需求。目前建筑群的衰落是其振兴开发中主要存在问题。老建筑的衰落影响了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建筑群的振兴开发对社区较大的人口密度与空间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影响。大型娱乐场所的缺乏,社区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发展滞后的问题,都是在振兴发展建筑群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环境问题
(1)建筑风貌遭到一定的破坏。德式建筑的旅游产业开发属于文化生产方式中的再生产方式,再生产就是指文化产业中这种对人类历史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利用而生成新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它是以发掘文化资源为生产的起点,文化资源包含内容之多无可比拟,通常是以传统或历史遗存的形式分布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资源的存在状态大都原始、分散、简陋,不引人注目。因而没有经过整理的文化资源不具有产品的性质。尽管他们可能具有很高的产品开发价值,但在没有开发之前,它们仍然只是历史的遗留与结晶。一旦过于注重娱乐体验性的旅游,开发文化历史资源过于频繁,那么青岛德式建筑风貌必然会遭到一定的破坏。
(2)交通压力较难缓解,建筑群区位条件的优势,使其对外沟通更为便捷,但由于多半位于老城区使其发展滞后,导致内部道路设施不完善。如位于青岛市南区西部老城区的天主教堂,毗邻劈柴院、火车站、轮渡以及南隧北桥等商业街道,大型交通集散点,人口流动性大加之路面狭窄,丁字路口与交叉路口密集,造成周围道路,尤其是中山路交通压力很大。并且停车泊位匮乏,许多车辆占路停车严重,外地车辆、旅游旺季旅游大巴停车难。特别是在几个车辆高峰时段,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三)开发机遇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群是特殊历史时期下遗留下来的建筑艺术形式,具有鲜明性的时代特性以及历史文脉的传承性,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青岛德式建筑属于文化历史资源,可以突出原生地区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进步活动痕迹,具有庞大旅游开发意义,能够创造出货币财富的特定文化形态。
1.建筑群开发为旅游业整体发展带来机遇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青岛德式建筑群是历史的缩影,也是现代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德式建筑群的再次振兴,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将会起到推动作用,青岛德式建筑群是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建筑群商业和文化职能的振兴和转变,不仅可以使建筑群重现往日的活力还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弥补青岛旅游业冬春季节萎靡的现状,并且通过建筑群巨大影响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进而促进城市旅游整体的发展。
2.旅游开发为文化传承创造机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现代繁华都市中寻找曾经的历史痕迹,对具有返璞归真气息的区域有着高涨的热情。这也要求德式建筑群的振兴开发应是一种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将代表历史的格局、历史风貌的名胜古迹,体现历史价值的建筑以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为主要保护内容。这有利于城市文脉的继承,城市传统的保护;有利于凸显和加强建筑群的文化特征,保护和塑造独特的建筑群旅游风貌以及构筑景观网络。
(四)开发威胁分析
1.周边省市旅游业发展,造成客源市场分流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挖掘和创造旅游产品。周边省市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例如,枣庄用了4年时间在台儿庄古运河边,重建了一座规划面积为两平方公里的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景区。2012年“十一”黄金周,枣庄市共接待游客43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25亿元。特别是台儿庄古城共接待游客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70%。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已经探索出一条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业,打造城市支柱产业,推动经济转型的成功之路。这大大分流了客源市场,对青岛德式建筑群开发带来一定的威胁。
2.开发与保护并重限制开发的规模和速度
考虑到青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青岛旅游文化开发的规模还要受环境容量、接待容量等的限制。青岛德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是走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开发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深度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受到限制。
四、旅游开发模式设想
不论以山水为主的风景区,以展示文物为主的博物馆,以民族风情活动为主的节庆庙会,以高新技术手段为主的主体公园,还是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城镇,都必须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并以这些特定的活动内容区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景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根据以上对于青岛德式建筑群旅游产业的实证分析,整合青岛德式建筑群的旅游路线,丰富其旅游产业内容,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
(一)正确协调两个关系
1.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协调
目前,大部分老城市区中都保存着大量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并且大多被闲置。因此需要通过对古建筑的合理开发,将其转换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资源,而这就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老建筑。因此,协调好产业发展与建筑群保护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强优秀建筑和历史风貌的持续保护,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将产业要素与有效融合,努力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化利用,保证产业发媵与城区更新改造和优秀建筑、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之间的相互协调。
2.社区建设与旅游发展相适应
社区建设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忽略社区因素将有悖开发原则,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社区参与规划、环境保护以及社区文化传统的维护。青岛德式建筑群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和古典气氛的历史脉络,社区发展随现代化建设更为明显,其社区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应坚持保护历史风貌和旅游开发相结合以旅游产业带动社区发展,可采用社区居民直接参与旅游产业经营的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优化社区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应加大资金流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这些院落建筑密度大,土木结构建筑较多,排水设施普遍老化等问题,对消防、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加以维护,改善社区居民居住环境。
(二)丰富建筑群的旅游产业内容
现在旅客对旅游的热衷度越来越高,对景点的旅游体验度也要求颇高。然而许多博物馆性质的景点旅客往往不大买账,主要是因为旅游项目单一,很少吸引大部分游客,只有少数热爱历史文化的游客才会专门为之买票游览。所以为了更好地让旅客在游览中体验德式建筑的历史底蕴风情,必须丰富其景区内容。
1.规范旅游线路,以线带点
青岛旅游业存在整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冬春季节的属于旅游淡季,几乎找寻不到游客的踪迹,这一问题严重制约这青岛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寻一条繁荣冬春旅游业的道路。在冬季单纯依靠海洋文化旅游是行不通的,要想繁荣必须另寻出路。因此,开发德式建筑群的旅游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为它不像海洋文化旅游,受季节过大的影响。青岛德式建筑群大部分是博物馆式的景点并且地理位置相近,都位于市南区沿海地区,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规划一条沿海“德式建筑群旅游路线”吸引游客,使它成为青岛的另一种旅游特色。让游客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利用区位优势形成规范化的旅游路线。
2.设置高科技型文化传导模式
传统导览系统中充满了大量静态的文字、图像需要游客去研读。文本总是冷枯燥无味,难以引起游客的兴趣,再加之长时间的阅读会造成游客视觉疲劳,严重影响旅游体验。为了使游客更容易接受建筑物的文化风貌,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让静态的物“活”起来。首先,可以运用语音展播的方式,比如卡通形象导示系统为游客简述历史文物的来龙去脉,以便于游客在欣赏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其内涵。其次,利用高科技技术来营造展馆氛围,例如3D模拟动画技术可以将展品建筑物立体的呈现在游客的眼前。最后,可以加入舞台剧的元素,进行空间的情境展示,更加直观的展现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前导性的特征,因此,要想更好的吸引游客的目光,依托高科技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增强景观的可体验性
建筑群在展览其历史内涵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人们在理解世界、解释过去和现实、探索未来的学习过程以外,满足游客在体验中的娱乐需求。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把娱乐功能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并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娱乐性需求。娱乐功能的强化,这不仅有利于德式建筑群更好的面对社会,同时,也有利于对观众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更大范围的提升其社会历史作用。比如,山东省博物馆原始部落展区中,将原始人生活的场景用3D技术在线,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这就是典型的情景在线模式。另外,影视、音乐、记录、野史等手段也是唤起游客历史情境的良策。例如,在青铜馆的战国区,可以播放有关战国时代青铜制作技艺的录像,可以引用一些关于战国时代著名宝剑的历史和传说,从而使观众对战国青铜器的制作技艺有一个直观明了的认识。
4.开发旅游纪念品等周边产品
以收藏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具有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生产的纪念品,能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个性,能激发人们求购的欲望和吸引大众,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例如:康有为故居可以销售一些康有为的著作,康有为先生的画像以及衍生产品,基督教堂销售基督教有关书籍,油画等等。
(三)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
1.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通过网络媒体夸大影响力,在相关旅游网站推出青岛德式建筑群旅游一条线的宣传标语,成立专门的网站,与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社交媒体合作。其次,主动与当地媒体协作,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互联网作介绍和广告宣传,经常性的向外发布展览信息,发行一些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制作一些明星片,设计一些纪念品,放置在车站,机场,旅馆,餐厅等公共场所,以供宣传和参观者使用,还可以组织专门的博物馆大型研讨会,借以进行宣传和促销。最后,加强对学生教育宣传工作,和中小学合作,给孩子灌输和传达青岛德式建筑群的文化旅游内涵。
2.创建文化旅游品牌
牢固树立青岛德式建筑群文化品牌意识,创建青岛德式建筑群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德式建筑群承载着青岛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战之后,德式建筑群在青岛留下了他独特的印记,也使青岛有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格,并对本市的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范围广泛,并有着国际知名度,这一切使得青岛德式建筑群文化具有旅游文化品牌开发的价值。它应该成为我们观光旅游的重点已经需要铭记的历史。重视对德式建筑群的开发利用和挖掘保护,对于加强青岛城市旅游和文化底蕴都是非常重要的,青岛旅游要想更好的拓展国外游客,就必须加强它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将德式建筑群纳入青岛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当中,在国内国外市场建立起“中国德式建筑群方向标”的品牌,从而促进青岛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五、结语
对于青岛德式建筑群旅游开发而言,首要的工作是保护,然后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正如前文所言,青岛德式建筑的保护尚待提高,利用工作也需要谨慎开展,但是对于旅游开发整体而言,保护是首要的工作,因为只有保住得,才能真正保住建筑群旅游文化之根,才会有更好利用开发以图发展的机会。
同时,需要进一步考察调查建筑群开发模式的可行性。虽然青岛德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价值很高,但是旅游产业的开发成本一般较高,需要持续的实地调查,阅读相关文献,仔细思考,继续完善模式构想。(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宾久.青岛德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3.
[2]李思屈.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102:31-33.
[3]张洪淼.青岛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5-30.
[4]李少红.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J].浙江建筑,2008(9):6-20.
[5]迟妮娜.青岛旅游文化开发研究[J].经济与管理科学辑,2011(1):21-23.
[7]张广海,周菲菲,刘佳.现代都市历史街区振兴开发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10):44-47.
[8]牛淑萍,王育济,韩英.文化资源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0-11.
[9]周海波,姜岩岩.魅力青岛[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65-75,120-126.
[10]刘庆.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109-148.
[11]宋连威.青岛-城市老建筑[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55-60.
[12]刘洋.青岛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开发[D].西南财经大学,20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