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性善恶刍议
2015-05-30宋玉鹏阎丰
宋玉鹏?阎丰
摘 要:自两汉以来,老子和庄子,二人同时被视为道家思想的代表。而庄子的出现更是代表着道家发展达到巅峰。虽然庄子未明确提出人性善恶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对庄子思想中人性善恶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庄子;人性论;善恶
善恶,作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做如下解释:“中国古代伦理范畴,是人们对一定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凡是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便称之为善,相反即为恶。古代一般以善恶论人性,认为善是人所天赋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恶则是人的饮食之欲等自然本性。”[1]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对于善恶概念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人性论述之上。儒家的道义论、道家的弃绝义利、墨家的功利论、法家的义利观等,先秦的人性论主要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道德意义上的善恶。
庄子根据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来否定善恶之别以及评价标准。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庄子·天地》)
人性的好坏,或者说是人性的善恶,在庄子看来,都是人们的主观判断。人的最初本性是没有善恶的。总之,一切都是相对的。再者,庄子也肯定了,人对具体事物的认知,与人行为的时间、空间的制约有关。肯定了道德评价和道德价值的相对性,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道德价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论》)
从这可以看出庄子根据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关于认知事物的无限性,怀疑甚至是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秋水》)
事物的反复,没有了具体的界限。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庄子讲的“道”。
庄子的人性善恶论,始终建立在他所坚持的“道”这一核心原则。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庄子·大宗师》)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2](《庄子外篇·庚桑楚》)
庄子认为,“人性”就是“道”,更确切地说,是“道”的一种外在表现。“道”是自然的,是完美的,所以“人性”也是生来就有的,是完美的。只要我们保持本性,就可以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至人)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庄子·达生》)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唯有至人才能够保持这种纯正的本性,不能够消散。如何做到至人,或者说达到“逍遥游”的方法,这就是庄子所说到的“体道”。庄子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阅历不断丰富,人就有了有外物之累。而外物之累,关键就在于对外物有主观的“情”。“情”的拖累,这就是人痛苦的来源。要摆脱“情”,庄子讲到了“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
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什么是坐忘?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是坐忘。庄子在这是借孔子和颜回俩人的对话来表达“坐忘”,自然也带有讽刺儒家之意。
张岱年先生说:“道家的性论,在一意谓上,可以说是无善无恶论;在另一意谓上,也可以说是性至善论。然道家是唾弃所谓善的,是不赞成作善恶的分别的,所以如将道家之说名为性善论,实不切当。究竟言之,当说是性超善恶论。”[3]道家虽然是以探索宇宙本原的“道”为哲学出发点,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人道上。
参考文献:
[1]方克立编.中国哲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陳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