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选择
2015-05-30黄武平杨芳占冰冰黄杰阳
黄武平 杨芳 占冰冰 黄杰阳
城镇化是21世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福建沿海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若能借助新时期的有利形势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定能在最大范围内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差距。
一、城镇化及城镇化模式类型
(一)城镇化
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尽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但中国城镇化进程长期严重滞后,在新的时期下,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城镇化是我们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城镇。
(三)新型城镇化模式类型
所谓城镇化模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城镇化发展的模式类型具有多种形式,以下是依据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划分的较为常见的几种模式。
1、城郊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随着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所辖城镇都将受到溢出效应,尤其是个城市近郊的城镇,势必“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而走上城镇化道路。而对一些自身具备发展为城镇的农村地区来说,“自力更生”就地发展城镇化,更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
2、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前提和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可以看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的结果。而新型工业化具有独特的推动力,它依托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与传统工业不同,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3、旅游业与市场发展、商业集聚相辅相成推动城镇化:旅游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具有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等优势。旅游业推动城镇化主要是推进景区的城镇化。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带动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城镇化。旅游业的牵引力能够带来大量人口流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服务业,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新型城镇化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新型城镇化模式应当与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符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着实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科学规划,着眼未来。新型城镇化必须摆脱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因此必须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模式多元化。在经济、自然、人文等方面,中国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经验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各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因地制宜发展城镇化模式是当前最符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特点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正外部性。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新型的城镇化集聚不应只是简单组合,规模也不是简单的扩大,城镇化的兴起不仅仅只是城镇本身,它还要带动周边农村,对周边农村产生辐射作用,带动农村走向富足。
(四)以人为本。发展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它的出发点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化的发展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不能紧盯着城镇建设而忽略人文建设。
(五)独具特色。既然要求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形成城镇化的条件自然也不同,这就要求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三、福建沿海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福建沿海地区包括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廈门市、漳州市等所辖的20几个县(区)、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居高。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动力,但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产业基础薄弱等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工业经济条件:①民营企业:截止2013年止,全省民间投资8674.11亿元,我省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7.2% ;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1.4%,拉动投资增长18.2个百分点,民营工业贡献突出。据统计,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5773.86亿元,同比增长14.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0.4%。如此庞大民营企业经济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闽南一带。②外资企业:福建是著名的侨乡,侨乡地区吸引大量外资的投入。外资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截止2012年止,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投资额高达7711168万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高达5258530万元。
2、海洋经济条件: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近海有海洋生物2000多种,发展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60余种。海峡油气资源丰富,据调查油气资源总量2.9亿吨。沿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是天然的旅游胜地。
3、旅游资源丰富:福建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据福建省旅游局统计,截止2010年止,福建共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沿海地区有十几个国家重点风景区,以及三十几个省级风景区。
4、人口条件:截止2013年,福建常住人口达3748万人,其中20-59岁的人口占比65.96%,劳动力充足。
(二)制约因素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福建沿海发达的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边远的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较落后。经过经十年的发展,福建沿海地区已实现连接南北部铁路线的畅通,但受地形阻隔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交通仍较为落后。
2、产业基础:福建沿海地区工业历史较短,第三产业发展较弱,截止2012年,第三产业仅占地区GDP的39.27%。此外,福建省内沿海地区早期发展的多为轻型工业,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发展新型工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3、基础设施因素:从地形来看,福建的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使得交通工程造价高,建设周期长,而福建省对交通运输的投资又处于较低水平,导致福建的交通运输发展缓慢。虽然沿海地区的平地面积占比较高,但还是以丘陵为主,造成了交通运输还极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局面。
四、福建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选择
为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福建沿海地区必须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特点,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城镇化模式。
(一)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以晋江、长乐为例,截止2013年,晋江市工业生产总值达3322.03亿元;长乐市工业总产值达1744.48亿元;所以借助有活力的经济实体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以及工业创新。此外,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城乡之间联系的加强,必定为城镇化的水平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城郊型城鎮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福建沿海地区可借助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城郊型城镇化。以福清、龙海为例,截止2007年,福清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均值为93413.90元,农村居民为85820.38元;龙海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均值为62182.47元,62626.10元,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作为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且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借助独特的经济优势发展城镇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大城市对城镇化的推动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城郊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福建沿海地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或毗邻大(中)市中心的地区,可借助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城郊型城镇化以及借助当地良好的经济基础就地发展城镇化。以福清市为例,根据程丽香(2009)的研究结果,截止2007年,福清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均值为93413.90元,农村居民为85820.38元据此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作为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且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借助独特的经济优势发展城镇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大城市的对城镇化的推动力是外生的,这对城镇化进程中减少资源的不必要使用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本文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