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求同存异
2015-05-30胡勇
胡勇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法定课程,是新课改下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推出,明确指出了该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如何处理好这门课程的教材呢?这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教师是一次挑战。农村儿童虽然从小接受的知识面比较少,但是也有着城市儿童没有的一些优势,比如由于父母的原因他们从小参与劳动的意识比较早,劳动的技能肯定要高于城市儿童,再加上农村的一些地域特色和地理环境,我认为农村教师只要把农村小学的区域特点和学生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合理地使用好教材处理好教材,对于开展实施好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 ,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一些点滴做法。
1.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课程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颇为广阔的填补素材的空间。教师应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科书进行细致研究,结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和爱好特点灵活地使用,适当地拓展、调整个别教学内容。
如通过在综合实践课堂上培养农村孩子爱家乡、爱家乡人的情感这一课堂上。我重点让学生来谈谈农村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农村机械化的生产工具越来越多,农村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所以学生能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一下子都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村子里有块空地,过年过节都会在空地上搭台唱戏;有的说他们村子也有了敬老院,那些孤寡老人都有人照顾了;有的说他们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桑树,每年采桑叶的季节,村里的养蚕能手就会聚在一块,交流养蚕心得。你一言我一语,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了,农村生活也一下子丰富、鲜活了起来,因为同学们发现自己的家乡其实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
针对孩子对家乡侃侃而谈的这一点,我设计了给“给家乡当当小导游”的上课内容,那怎样帮助学生找到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支点,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的激情呢?我想到了山东省泰安市(以下简称“我市”)编写了一本《乡土教材》,在这本教材里详尽地介绍了我市的优美景色、名胜古迹、杰出人物……于是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然后把它与自己的村庄对比,哪些是写自己村庄的,哪些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在对比中,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家乡并不比别人家乡差,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在变化,越变越美,从而产生“谁不说我家乡美”的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2.善于捕捉本土资源,优化教材内容
山东省宁阳县泗店镇中心小学位于具有中华蟋都之称的宁阳县泗店镇,是中华斗蟋名虫繁衍的风水宝地。我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开展了“我爱家乡,我以蟋蟀为荣”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向田间,亲自捕蟀、逗蟀、养蟀,回来后,填写自己的调查报告,既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又使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
我们这里一年主要生产两种粮食作物,即小麦和玉米。我利用适当的农时分阶段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春季是管理小麦的黄金时间,我就组织学生到田间学习管理小麦的经验,初夏,让同学们去帮助父母收割小麦体验父母的艰辛,秋季再组织学生去帮父母收割玉米,到了冬季,再让学生学习一些大白菜的种植与管理。这样学生学到了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他们会比较感兴趣,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品德的教育也慢慢地渗透到其中来。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处理教材
动手操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活动手工课,需要的一些材料,都需要花费一些钱财,所以我结合了一些农时,组织实施了一些就地取材的手工课,例如:麦收过后,我及时地让学生去田间采集麦秆,回来后作为麦草编制的教学;秋季玉米剥完皮后,让学生收集整理,作为沙发坐垫编制的材料。这样我把本土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4.整合其他学科课程资源,拓展教材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农村课程资源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做好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沟通和整合,能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如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只有一个地球”等;美术教材中“各种各样的折纸”“编织的技巧”;科学教材中的“有趣的电磁铁”“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各门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的视听材料,同样可为综合实践课所用。
农村的教学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只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作为课程资源的习惯,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综合实践课程必定能在农村这片沃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收获累累的果实!
(作者單位:山东省宁阳县泗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