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GDP主义”到“新常态”

2015-05-30王利亚

2015年29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

王利亚

摘要:当今中国有一种主流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中“中学为体”是指:“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不可能完全契合我国的经济体系。由此明确主体的重要性。从“GDP主义”到“新常态”,标志着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在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化与国际化关系的道路上。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脱离了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时期,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只要我们积极的适应新常态,中国的经济形势必将频现新亮点。

关键词:经济体制;经济学方法论;GDP主义

一、何为GDP主义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刘永佶教授关于GDP主义的界定是:“假如有一种医学理念,对于人健康与否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即:体重增加。可以预料到这样的主张将会导致人们不择手段地增加体重,不顾身体器官的负荷程度。即使导致过度肥胖,甚至浮肿,只要能增加体重,就提倡。可以预料到,这种理念不仅会遭到医学界的全面反对,就连民众也不会提倡。然而,这一理念却长期存在于经济学的土壤中,还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这就是GDP主义。

GDP主义概念源于西方经济学,其历史渊源基于当时西方社会的经济环境。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强烈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一个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

而GDP主义能在中国如此盛行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GDP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精英们在鸦片战争后的共识。虽然“落后”与“先进”的衡量指标有很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全面均衡发展,但很明显,人们最终把GDP放在了首位,形成了GDP主义。

二、GDP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在改革开放初期,GDP主义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国民仍生活在贫困状态。要改变这个局面,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GDP主义在这段时期也的确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状况,而且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在世界排名中节节攀升。然而,GDP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如: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物价房价持续高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各种问题,给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探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时,一些观察人士把主因归结为盲目追求地方经济发展的GDP主义文化。

只有当地方政府不再把GDP当作衡量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唯一指标,而是转而思考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时,才会使中国走在经济结构不断完善、GDP“含金量”越来越高的路上。GDP主义是应当批判的,因其错误的价值观造成了中国经济畸形的发展状态。GDP主义源于西方经济学,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有其好的一面。但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能单单的为追求经济增长而不择手段,而应该追求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GDP主义之“西学为用”

相比西方国家来讲,我国的经济制度环境是相对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一个不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展开,处于计划经济规则体系转变为市场经济规则体系的进程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也由计划调节逐步转向市场调节。所以通过对经济环境的比较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不能实行拿来主义这样的结论。

而对于经济理论的主体:“经济人”假设。我国与欧美国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简言之,欧美国家的特点是采取完全竞争假设,通过先验确定其是合理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行为目标。但我国的市场经济状况完全不同,一方面在我们处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里,另一方面基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如对公共权力的追逐、过分强调社会人际关系的作用等,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效率,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孙家鼐在其《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写道:“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中国经济学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主要可以借鉴其经济学研究方法,如比较分析法,总量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当我们可以找到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不同点时,我们才能知道资本主义是如何在其生产方式范围内调节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实现自我发展。

所以西学为用,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特点,认清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以达到知已知彼的作用。另一方面,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以及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对于GDP主义理论,我们应当取其适应我国经济环境的部分学习。明确我国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对于西方的GDP主义理论科学的借鉴运用,采取不全盘否定也不照搬应用的原则。

四、新常态—中国新的发展机遇

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的经济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增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也让我们发现了许多新亮点。(一)稳中有进。在新常态下,虽然增速放缓,但发展质量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随着资金和土地等要素的限制供给,产业结构将继续优化升级;随着投资与出口的增速放缓,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二)调控创新。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战略性思维,摆脱只顾“增速”的心态,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看待经济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在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对宏观的调控更加突出。(三)改革红利。新常态下,转换经济增长的方式,调节整体布局的要求更为迫切,这就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补偿市场体制的“短板”。“全面改革”,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五:从“GDP主义”到“新常态”—主体性的重要性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不平衡正在逐步扭转。或者可以说,经济增速的放缓,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感的提升。当今的中国已脱离了过分强调国际化,缺少主体性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时期。

从“GDP主义”到“新常态”可以看出,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道路。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化为本、国际化为用,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西为中用,或者说国际化为中国化服务。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的标志,带来的是积极的影响。只要我们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增添新亮点,再展新画卷。(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 主体 主义 主题 主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郑永年.GDP忧思录[J].中国企业家,2010(17).

[3]周光伟.中国GDP含金量:一个新的学术命题[J].宏观质量研究,2014(4).

[4]任平.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中小企业,2014(9).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Effect of weekend admission on geriatric hip fractures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线调整——以辽宁新风机械厂(1965—1999)为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东亚模式的经验与启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与社会认同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杭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与机制创新